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

图片
搜索
导航
黎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文章来源:县政府办 发布时间:2021-12-01 16:17 浏览量:0次 打印 关闭 【字体:

黎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黎平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二〇二一年六月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一节??发展基础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发展定位

第四节??发展目标

第三章 ?彰显山地城镇特色,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一节??优化城镇发展格局

第二节??着力提升县城品质

第三节 ?大力发展特色小城镇

第四节 ?深入推进城乡融合

第四章 ?加快培育工业经济新动能,高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

第一节 ?优化工业发展布局

第二节 ?做大做强做优特色轻工业

第三节 ?着力发展循环型工业

第四节 ?发展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

第五节 ?推动健康医药产业发展

第一节 ?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二节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第三节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四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五节 ?繁荣农村民俗民族文化

第六节 ?保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第一节 ?优化全域旅游布局

第二节 ?夯实旅游发展基础

第三节 ?健全旅游产品体系

第四节 ?推动特色旅游发展

第七章 ?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高质量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第一节 ?优化服务业产业布局

第二节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

第三节 ?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业

第四节 ?积极发展其他服务业

第一节 ?加强保护生态空间

第二节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第三节 ?全面推进污染治理

第四节 加快发展绿色经济

第五节 ?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第一节 ?建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二节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第三节 ?建设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

第四节??加强能源保障能力建设

第五节??完善城市综合管网建设

第十章 ?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凝聚高质量发展精神力量

第一节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三节 ?推动文体事业蓬勃发展

第四节 ?高质量打造特色文化

第十一章 ?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 ?着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第二节 ?着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第三节??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四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第五节 ?着力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第十二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优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

第二节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加快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第四节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第二节 ?推进法治黎平建设

第三节 ?提高公共安全防控水平

第四节 ?着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第五节??加快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第一节 ?建立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第二节 ?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节??大力培育农村致富能手

第四节??引进创新高层次人才

第五节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第十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全面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第三节??强化要素支撑保障

第四节??强化实施考评监督

名词解释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是黎平迈向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阶段,也是黎平走向更高发展水平的关键阶段。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加快把黎平打造成黔东南州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绿色轻工产业集聚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和独具文化特色的全域旅游示范区“一城三区”,对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黎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规划纲要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根据中央、省、州、县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意图,明确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和关键举措,是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和美丽期盼。


第一章??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三五”期间,面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和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风险挑战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黎平县坚持以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打好“三大攻坚战”,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了显著进步,“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地方经济社会实现赶超跨越,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黎平县经济社会发展征程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尤其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挑战,县委、县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锐意进取、苦干实干,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黎平呈现出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发展动力不断增强的良好态势,为“十四五”时期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在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较为凸显的情况下,黎平县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28亿元,接近百亿大关,年均增速保持在9.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044元,比“十二五”末期净增7744元。三次产业结构从2015年23.77:26.26:49.97调整为24.81:22.67:52.52。“十三五”期间,黎平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55.5亿元,500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9%;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85亿元,年均增长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6.03亿元,年均增长2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203元,年均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82元,年均增长9.7%,城乡收入差距连续5年缩小。地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撕掉千百年贫困标签。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面解决49.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建成“组组通”公路1104公里,实现30户以上自然寨通硬化路和4G网络全覆盖;累计投入资金2.24亿元,完成危房改造1.34万户、“三改”7543户、透风漏雨整治1.36万户、人畜混居整治8343户,易地扶贫搬迁3.97万人,全县24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43万户14.21万贫困人口全部“清零”,如期实现“整县摘帽”,正式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

——农村产业革命深入推进,特色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茶叶、油茶和中药材为代表的支柱产业已形成,“两茶一药”种植面积达72.82万亩。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黎平山茶油”和“黎平雀舌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黎平荣登“2018中国茶叶百强县”榜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建成省级示范农业园区7家、州级6家,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6家。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20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0482元,比2015年增加3895元,增长59.13%。

——工业转型持续推进,发展质量迈向新台阶。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千企引进”工程,完成大稼风电场、肇兴风电场、九潮风电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引进建成投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至18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9.93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7%。推进“千企改造”工程,完成千企改造14户,逐步释放企业产能,推动能源和传统制造业发展。工业加快转型,以茶叶、油茶、饮用水、大米、中药材、食用菌等生态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向着生态化、特色化、新型化方向发展,其中:茶叶加工总产值11.9亿元,油茶加工总产值1.46亿元。特色轻工业产值突破3亿元。园区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入驻企业42家,总产值达12亿元。

——文旅融合发展上台阶,服务业品质不断提升。积极构建以旅游业为支柱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以文旅产业化为抓手,逐渐实现文旅大融合,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迈出坚实步伐。黎平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上升,成功承办央视“春晚”黔东南州分会场和省第十三届旅发大会等活动,肇兴景区和翘街景区成功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力度空前,启动以翘街为中心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黎平段项目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突破,全县有中国传统村落98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旅游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全县有宾馆酒店520家、床位数13600个。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发展,“十三五”期间,接待游客量累计超过2493.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累计达198.98亿元。现代物流商贸业蓬勃发展,被列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乡镇(街道)电商服务站14个、行政村村级电商点175个。

——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实现跨越。坚持以人民期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安置房建设为抓手,城市规模、基础设施配套、城市和乡镇形象、群众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城市品质和品位逐渐提升。“十三五”期间,县城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4.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预计增长2.1189万人,城镇化率从“十二五”末的34.4%提升到50.18%,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推进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推进肇兴、双江、水口、中潮、敖市等特色小城镇建设,肇兴入选全国特色小镇和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国家卫生乡镇。推进美丽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系列示范型村寨、提升型村寨、普及型村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发展支撑更加坚实。围绕产业发展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全面提升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水平,全力打造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内关外联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建成黎靖高速(贵州段),稳步推进剑黎高速公路和城南片区西环线道路建设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城市骨干路网建设不断完善,县域内公路总里程达4334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通客运”和30户以上“组组通”道路硬化。建成高贡水库,稳步推进长溪水库建设,积极开展黎平大型水库建设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农村城市电网改造,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县县通天然气工程逐步推进。城市公共停车等服务型设施保障能力增强。4G网络全覆盖,5G基站建设迅速铺开。

——绿色生态深入推进,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和乡村环境治理“五场战役”,主要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全面推行“河长制”,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5%,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森林覆盖率稳定保持在72%以上,高于全省和全州平均水平。县城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优良天数达95%以上。城市污水排放由一级B提升为一级A。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清洁风暴”行动,农村治污能力显著提升。

——民生改善精准发力,群众“三感一度”持续提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破解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难题,民生支出128.54亿元,民生事业得到新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累计投入教育资金41.29亿元,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达90%以上;教学质量逐步提升,高考总体成绩居全州前列,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黎平县入选“2020中国公平教育百佳县”。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基本完成全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实现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全覆盖;妇幼保健服务能力显著提高,获评“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进一步保障。全县每千人拥有床位数6.88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23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整合各类社会救助政策,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100%。就业创业稳步增长,累计新增就业超过3.41万人,开展各类培训3.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建成扶贫车间262个,开发公益性岗位超过500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98万人。扎实推进“平安黎平”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打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束缚,发展活力得到持续释放。深化“放管服”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取消和下放行政权力事项共106项,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100%、一窗通办率88%。市场主体培育和机制建设成效明显,市场主体从1.62万户增加到3万户。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综合排名位居全州前列、全省上游。引进项目160个,招商合同总投资227.84亿元,到位资金167.05亿元。按照国家和省、州统一部署,全面完成全县机构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入推进,“返租倒包”模式得到省、州领导肯定并逐渐推广。探索建立“经济开发区+公司”运行机制,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经济开发区建设。国有企业改革有序推进,建立“政府管国资+企业管理运营”机制,国有企业运营水平显著提升。

?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黎平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既有外部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深刻调整的变化,也有内部经济结构调整、体制机制优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坚定信念,主动作为,推动黎平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一)新机遇

从国际环境来看。“十四五”时期,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性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虽然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中美经贸摩擦对我国外贸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和冲击,但产生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总体可控。国际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经济社会重大变革和RCEP带来的亚太经济崛起,为国内投资拉动经济增强了信心。随着中欧投资协定的落地,投资壁垒和投资成本将有一定减少,欧盟和中国新的投资者包括中小型企业,将有可能在对方城市投资,中欧双边投资有望迎来新的增长。为黎平承接东、中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从国内环境来看。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持续保持,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制度优势显著,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国内GDP预期目标为6%以上。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制造强国、推进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点开辟东西双向流动的新国际循环,持续推动扩大开放,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两新一重”建设稳步推进,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更加凸显。

从省、州发展环境来看。省级层面,“十四五”时期,是贵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进入稳中求进、后发赶超的关键阶段,是贵州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壮产业,加快推进贵州经济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州级层面,“十四五”时期,是黔东南州实施“四大战略行动”和“四轮驱动”、加快打造“五区一极”的关键期,将加快完善政策体系,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这些为黎平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

(二)新挑战

从外部来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尤其是对大数据电子信息、民族民间工艺品、新型建材、特色轻工、对外贸易等外向型、出口型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同时,黎平县“两茶一药”大健康产业、城北电子科技产业、特色轻工、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等行业“双循环”不足,给相关产业发展及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对黎平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实现结构升级方面带来更大挑战。

从内部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仍有差距。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这个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2020年全县GDP仅占全省0.56%,人均GDP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3%。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亟待提升,发展方式仍较粗放,经济结构不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出口总额等指标在全省排位比较靠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滞后。工业方面,目前,黎平县工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业占比较低,2020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1.2%。工业内部存在产品层次偏低,企业实力偏弱,产业链条偏短等问题。城镇化方面,2020年,黎平城镇化率突破50%,仅相当于全国2010年左右的平均水平。城镇生活品质还不够高、城镇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仍然有差距,虽然交通条件明显改善,但水利、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还有不少欠账。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优质资源明显不足,与老百姓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创新能力和人才支撑水平不足。社会治理水平尚有较大提升空间,法治社会仍需加强建设,营商环境还有不少堵点,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多、落地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社会风险防控和政府债务防范压力仍然较大。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是黎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期,是产业优化升级的转型期,是基础设施补短板的提升期,是生态环境红利的释放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是高水平开放的深化期。我们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研究问题、破解难题,继续保持相对较快的发展,为建设美好幸福黎平而努力奋斗。


第二章 ?总体要求


“十四五”是黎平全面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新的五年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要体现时代特征和黎平特色,突出新发展理念,突出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主题,进一步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以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批示为根本遵循,贯彻落实省委、州委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坚持“四个轮子”一起转,坚持“五个沉下心来”抓发展,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创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全力打造黔东南州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全力创建绿色轻工产业集聚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独具文化特色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奋力实现“撤县设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黎平新未来。

?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十四五”期间,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平稳较快发展、稳中求进的主基调,加固发展底板,补齐韧性短板,厚植竞争优势,夯实发展后劲,做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

第三节 ?发展定位


未来五年,黎平县要立足自身优势,加快创建“一城三区”,奋力实现“撤县设市”目标,在区域经济格局中实现重大飞跃发展。

——建设黔东南州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借力黎平所处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东进两湖、南下两广”的“桥头堡”作用。依托厦蓉高速、黎洛高速、三黎高速、剑黎高速、黎靖高速、黎平机场和贵广高铁,构建更加便捷的开放交通体系,以大通道促进大开放,变交通走廊为经济走廊。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积极融入“泛珠三角四小时经济圈”和“黔中三小时经济圈”,着力提升经济、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综合实力。坚持产业兴城,推进产城融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配套,不断增强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要素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城乡高质量建设。不断探索开放合作体制机制,围绕“两茶一药”主导产业和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谋划产业招商,促进大开放实现大发展,努力将黎平打造成黔东南州南部片区中心城市,进而把黎平县建设成为黔东南州南部区域中心城市。

——建设绿色轻工产业集聚区。结合黎平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发展和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尤其是绿色轻工业。鼓励和支持绿色轻工业企业建设绿色工厂。引导企业按照绿色工厂建设标准建造、改造和管理厂房,做好污染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工厂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加大对东中部绿色产业转移的承接力度,鼓励和支持绿色轻工业企业向经济开发区集聚,打造绿色生态供应链。聚焦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围绕黎平七大工业产业,特别是以“两茶一药”等轻工业龙头企业为依托,以集群供应链绿色标准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涵盖原料种植、加工、销售、物流等环节的绿色供应链。大力支持现代绿色服务业发展,优先发展低能耗、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物流业。到2025年,绿色轻工业成为黎平经济增长新引擎和市场竞争新优势,工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围绕气候、生物、生态、农产品的等山地资源优势,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打造林下绿色有机农产品大县、林下仿野生种植中药材大县,提高森林立体化收益,带动农业转型升级、农村加快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让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立足黎平丰富茶叶资源,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业,把黎平知名茶叶品牌打造成黔东南州公共品牌;立足黎平丰富的油茶资源,做大做强相关产业链,把黎平建成贵州油茶产业大县;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不断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让林下遍地“生金”,走出一条绿色崛起、生态富民的新路子。

——建设独具文化特色的全域旅游示范区。立足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肇兴侗寨、黎平会议会址等景点的核心集聚功能,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打造国内外知名的经典红色旅游、民族文化体验旅游和森林康养旅游线路。按照全产业链要求,加快构建布局合理、业态完善、线路互通、协调发展的旅游服务体系,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发展,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业态丰富、带动力强、附加值高的全局性、全域性、全民性的支柱产业,努力将黎平建成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生态型、文化体验型、度假康养型国际旅游目的地,打造成独具文化特色的全域旅游示范区。

?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黎平必须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引领的原则,奋力实现以下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经济总量不断做大,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到202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亿元以上,GDP年均增长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15%左右;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第一产业年均增长7%左右;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绿色工业发展成效明显,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2%以上;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以上,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0%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左右,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奋力实现“撤县设市”,建成黔东南州南部区域中心城市。

——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坚持发展成果人民群众共享,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养老、文化体育、卫生健康、安全生产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到2025年,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9%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10%以上。

——生态文明建设开创新局面。深入推进大生态战略,生态环境持续巩固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践行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高绿色经济占GDP的比重,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取得明显进展。2025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3%左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以上,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达到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改革开放创新迈出新步伐。加快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步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农村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发展条件和营商环境大幅改善,开放平台建设和市场主体培育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平台打造迈出坚实步伐。

——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水平。以“两新一重”为抓手,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事关民生的路网、水网、电网、油气网、地下管网、互联网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新型基础设施、现代物流等加快建设,基础设施通达度、畅通性和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建设水平达到新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各类风险总体可控,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保持较高水平。

展望二〇三五年远景,黎平县将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更加幸福美丽、更加开放转型、更具创新活力的新黎平。黎平县经济实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迈上新的大台阶;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和社会信息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全国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专栏 1 黎平县“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2025年规划目标

属性

完成

年均增速(%)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98.28

>150

>9

预期性

第一产业

亿元

24.14

≥32

?7

预期性

第二产业

亿元

21.17

≥34

>12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

10.2

-

>15

预期性

第三产业

亿元

52.98

≥84

>10

预期性

2

旅游产业增加值

亿元

9.57

?30

?28

预期性

3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

48

>65

预期性

4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7.4

>15

预期性

5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4787

>38138


>9

预期性

6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亿元

2.85

2

预期性

7

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口径)增长

%

4.6

?15

预期性

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56.03

≥82

>9

预期性

9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

53.6

≥55

预期性

10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50.18

?60

?3

预期性

11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

5.2

?7

预期性

科技创新

12

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

%

0.16

1

预期性

13

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

0.46

1.5

预期性

民生福祉

14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5.5

?9

预期性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8.3

≥10

预期性

15

城镇调查失业率

%

3.14

<5

预期性

16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0.67

0.77

?3

预期性

17

人均预期寿命

76

≥77

预期性

18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2

≥12

预期性

19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0

≥95

预期性

20

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

3

预期性

21

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2.23

>3

预期性

绿色生态

22

森林覆盖率

%

72.75

?73

约束性

23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

%

控制在省、州目标调控范围内

控制在省、州目标调控范围内

约束性

24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幅

%

控制在省州下达目标范围内

控制在省州下达目标范围内

约束性

25

绿色经济占比地区生产总值

%

-

≥55

预期性

26

县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95

≥98

约束性

27

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

%

100

100

约束性

安全保障

28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23

>23

预期性

29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标准煤

-

达到省州下达目标要求

-

预期性

30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项死亡率

人/亿元

0.03

≤0.03

预期性

基础设施

31

水利工程设计供水能力

亿立方米

1.2335

1.4549

预期性

32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公里

107.87

131.627

预期性

33

民航旅客吞吐量

万人次

3.7

35

预期性

34

互联网出境带宽能力

Gbps

420

600

预期性

对外开放

35

引进重点产业到位资金

亿元

25

62

20

预期性

36

进出口总额

亿元

0.05

0.67

6%

预期性

37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

-

10%

预期性


第三章 ?彰显山地城镇特色,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定不移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大力推进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完善城乡区域规划,强化城镇产业支撑能力,完善城镇功能配套,着力提升城镇品质,增强城镇吸纳力和承载力,加快推进“黎平—榕江”黔边城市带建设,努力把黎平建设成为黔东南州南部区域中心城市。

?

第一节 ?优化城镇发展格局


以“撤县设市”为目标,按照“做大县城、突出两翼、发展多极”的总体思路,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构建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载体、以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为支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着力构建“一城两翼多极”城镇体系。

优化山地特色城镇体系布局。围绕“一城两翼多极”布局,优化黎平山地特色城镇体系。“一城”即县城区,加快推进县城向北拓展,加快推进“城南新区—黎平古城—城北新区—空港新区”一体化,构建黎平高质量发展中心极核。“两翼”即高屯街道和中潮镇。高屯街道:围绕发展电子产业、新型建材、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等轻工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康养休闲、农业观光、航空商贸物流等产业,打造“产城人文景”互动创业创新区;中潮镇:围绕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坝区农业、山地特色农业和绿色轻工业,重点推进“两茶一药”、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康养、农林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同步发展来料加工、电子信息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城镇功能区规划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把高屯、中潮打造成为城市两个副中心。“多极”即肇兴、水口、敖市、九潮、尚重、洪州、双江、孟彦、龙额、地坪等乡(镇),围绕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特色产业、休闲康养等优势产业,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服务便捷高效、文化浓郁深厚、环境美丽宜人、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

着力提升黎平县城能级。突出城市规划引导,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实现队规合一,描绘好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蓝图。坚持“南拓、北展、中提升”县城建设思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稳步拓展区域城市空间,以曙光大道、黎阳大道、工业大道、世纪大道、五开北路等路网干道为牵引,构建“南部新区—老城区—北部新区”城区带,大力推动城南现代商贸服务核心区、中部历史记忆承载区、城北互动创业创新区协同联动,形成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城市发展格局。做强县城产业,依托城北民族文化创业园、城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和高屯空港经济产业园,引导企业集聚。坚持产业集聚人、服务留住人、生态吸引人,加快做大城市人口规模,推动人口与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发展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加快完善高屯街道和中潮镇的城镇功能配套,加快农业人口市民化转移,促进人口向县城集聚。

?

第二节 ?着力提升县城品质


围绕国际化旅游城市发展目标,全面提升县城品质,大力建设精细、精致、精美“侗乡黎平”。

强化城市功能配套。按照“两纵多横”的城市框架,加密路网、打通堵点,畅通城区循环。加大给排水、排污、农贸市场、充电桩、公共停车场、公厕、街头绿地等市政设施改造建设,增加文化空间、公共休闲空间、运动健身空间供给,完善城市配套和空间结构。加快完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黎平会议核心展示园建设,加强翘街保护开发利用,构建以侗文化为基调,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为特色的城市风貌品牌。依托中等收入群体,大力完善影视剧院、美食街等业态,大力发展高品质现代服务业。依托机场改扩建,发展“航空+旅游”“航空+产业”等临空经济业态。依托经济开发区调区,完善城北产城互动创业创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产业承载能力。

着力提升人居环境。推动交通路网、防洪排涝、污废收集和处理等市政设施提质增效,重点完善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高县城承载能力和城市韧性。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完成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提升县城绿化环境,大力建设绿廊、绿道、森林公园,打造森林城市,同时对县城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公园广场照明路灯路面升级改造,让县城真正做到“美化、亮化、绿化”。提升县城生态品质,推广建设绿色建筑,打造公园城市,加强西门河综合治理、城市排水防涝,实现县城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到2025年,完成地下综合管廊建设3公里以上,建设城镇燃气管网30公里以上,新建5G基站952个,新增停车位5000个,新增城市公园1个。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行城市精细化、网格化管理,严厉整治城镇“两违”,统筹好通信、广电、给排水、供气等地下管网,强化规划执行,严防随意开挖形成“拉链马路”。大力开展“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海绵城市”建设。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巩固提升“全省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加强城市常态化综合管理,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提高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建设智慧黎平,加快城市综合治理方式变革,提高城市治理信息化水平。全面实施环卫作业、绿化管护市场化和智能化作业,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工作,逐步建成垃圾分类示范单位、示范小区、示范社区,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加快完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强化城市背街小巷管理,探索巷长制,建立社区、街道和县职能部门综合联动管理体制。根据城市需求合理规范设置“严管街”“夜市街”“时令季节蔬菜水果街”,多举措根治占道经营、流动摊点、车辆乱停乱放等现象,有效解决民生需求和文明城市矛盾,打造干净整洁、宜居宜商的文明城市。

着力提升文化内涵。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图书馆、剧院等文化服务设施。塑造特色文化城市风貌,将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元素充分融入城市设计,加快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翘街等老街区提质改造,巩固扩大黎平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成果。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馆,建好美丽“侗乡之窗”。

?

第三节 ?大力发展特色小城镇


因地制宜、改革创新,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服务便捷高效、文化浓郁深厚、环境美丽宜人、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城镇。

实施特色小城镇提升行动。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聚焦“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小而富”目标,推动特色小城镇多极化发展。坚持功能开发和产业发展并重,扩容提质和凸显特色并举,实施特色小城镇提升工程。加快完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及废污收集与处理、绿道系统、防灾减灾、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全面提升特色小城镇品位和人居环境质量。注重加强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特色小城镇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持续推进肇兴、双江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发展质量,进一步强化示范引领,积极推广肇兴、双江特色小城镇建设经验,整县推进特色小城镇培育,力争将中潮、洪州、水口、九潮、尚重、孟彦、敖市等城镇建设为省级特色小城镇。同步加快发展德化、平寨、大稼、罗里、德顺、顺化、雷洞等乡镇。

做大做强小城镇经济。按照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和一定社区功能要求,科学定位、统筹布局,分步有序将敖市、水口等乡镇打造成集贸小镇,肇兴、双江等乡镇打造成侗族风情文旅小镇,九潮、尚重等乡镇打造成特色产业小镇,茅贡、洪州镇等乡镇打造成文化创意小镇,坝寨、永从等乡镇打造成田园风光小镇,高标准实施地坪镇区整体迁建,将龙额、地坪等乡镇打造成油茶文化小镇。

?

第四节 ?深入推进城乡融合


全面构建城乡融合的规划体系和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以城带村”,加快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延伸覆盖。推动人才、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发展格局。大力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提升镇村道路成网水平,推动公交车覆盖到周边乡镇,完善通村客运系统;推动乡镇、村配电变压器扩容,扩大动力电在农村、坝区、园区、基地等的覆盖面;完善水利、环保、消防、物流等设施,提升城乡供水能力、处污能力、应急保障、商品流通能力;增建和改造农村通信基站,加大农村信息化发展力度,打造数字乡村、信息乡村。大力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小城镇集中布局,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大力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和医共体,完善养老、疗养等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统筹实施小城镇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镇与乡村联动发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依托县城和中潮、高屯等重点镇(街道),加快发展城镇周边村庄为社区,促进人口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大力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各有特色的城乡风貌,重点加强黄岗村、四寨村、堂安村等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提高乡村宜居宜游水平。完善卫生、文化、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公共服务由城到乡延伸覆盖。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进城乡产业发展联动,大力推进黎平“两茶一药”和林下经济“接二连三”,构建完善的城乡农产品产销链和旅游产业链体系。引导金融和民间资本助推农村产业发展,依托“三变”改革,培育城乡融合典型项目,构建城乡要素跨界配置高效载体。进一步支持乡村就业创业。逐步推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启动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市民化配套改革,加强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平等融入、深度融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居住证制度,大力提高城镇常住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重点落实随迁子女零障碍入学。积极探索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和权责划分制度创新,完善“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

专栏 2 黎平县“十四五”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

1.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工程。实施消费经济项目,加快打造提升黎平县古城墙商业街、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翘街核心展示园、翘街AAAA级景区;实施公共消费项目,加快建设图书馆和剧院、城南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2.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加快推进城市存量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空港新区世纪大道及连接线,实施城北黎阳北路、侗都大道、花坡路,实施老城区东外环线、南环线、清泉路延伸段,实施城南新区西环线、上五开路等路网工程,完善县城其他区域路网、城区智能化停车场等市政交通设施;实施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工程;推进西门河治理和城市慢行道建设;实施县城综合管廊项目、海绵城市、智慧城市、污废设施项目,推进老城区“三线”下地改造。

3.“智慧黎平”工程。在主城区、经济开发区、景区实施一批新基建项目。

4.县城生态品质提升工程。实施县城侗山公园、西门河治理、城区照明路灯智能化提升改造、引水进城等工程。

5.小城镇建设工程。推进中潮等特色小镇道路、广场、车站、停车场、供水、污水、农产品交易市场、公厕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小城镇新区建设;推进洪州、敖市等综合特色小城镇项目建设。

6.城乡基础设施网格化建设工程。实施城乡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处理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填埋场;建设村镇停车场;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和城乡人居环境整治。


第四章 ?加快培育工业经济新动能,高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将工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着力点,依托资源、区位和交通优势,以黎平经济开发区为平台和载体,围绕从一产中抓二产、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倍增计划,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全力创建以“环境友好、绿色低碳、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合”为特征的绿色轻工产业集聚区。

?

第一节 ?优化工业发展布局


坚持以夯实平台、做大总量、转变方式、构造集群、提升竞争力为总体思路,以完善配套产业链条、健全产业基础为重点,构建黎平特色生态现代工业体系,形成“5+N”的产业发展布局。

构建绿色产业工业体系。立足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构建黎平产业体系。打造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园区,围绕生态特色食品,引导企业加大与科研院所合作力度,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强化产业链发展。围绕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重点聚焦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软件服务行业,加快打造一批产业发展平台,引进和培育一批强优企业。围绕优势轻工业,重点聚焦眼镜、旅游装备、服装服饰等行业,着力承接东部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围绕民族民间工艺品、民族服饰、刺绣、靛染等行业,大力发展具有黎平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支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围绕新型建材,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着力补齐产业链短板,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新型建材体系。围绕中医药健康,依托黎平丰富充裕的资源优势,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中药企业,带动黎平中药产业发展。围绕清洁高效电力能源,着力引进有实力且环保的企业,奠定产业发展的能源基础。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一区两园”功能布局和“一主一特”产业布局,以承接东部沿海转移产业为主导,以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为特色,加快推进黎平经济开发区调区、扩区,拓展城北产城互动创业创新区发展空间,聚焦新型建材、电子产业、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等轻工产业,把城北园区建设成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承接园;依托“两茶一药”产业优势,聚焦生态特色食品加工、中药材精深加工、竹木加工等绿色加工产业,把中潮园区建设成农林产品精深加工特色产业园。加快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一主一特”产业布局,按照“九通一平”标准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使要素配置与产业发展相匹配。增强园区产业支撑能力,加快打造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品牌形象优良、配套条件好、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园区。“十四五”期末,努力把黎平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结合点、改革创新的先行示范区,入驻“一区两园”企业100家以上,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

第二节 ?做大做强做优特色轻工业


立足现有优势资源,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特色轻工业,打造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优强龙头企业及“亿级”企业。

做大生态特色食品。重点打造“两茶一药”大健康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黎平茶”“黎平雀舌”等特色茶品牌,鼓励和支持发展茶饮料、茶多酚等系列产品。促进粮油产业快速发展,支持粮油品种多元化建设,鼓励企业加大对大米、山茶油、菜籽油等系列产品研发,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大力打造“黎平香禾糯”“黎平有机大米”“黎平守农有牛米”“黎平菜籽油”“黎平山茶油”“黎平茯苓”“黎平灵芝”“黎平天麻”等公共品牌,进一步扩大“黔香园”“黔金果”等有机茶油品牌影响力,重点扶持“贵香源”“刘红立”“黔金果”“黔黎”“籽瑰”“九潮”“大歌”“贵州红”等“贵州好粮油”品牌,培育黎平“包谷酒”“百寿山泉水”等一批地方品牌。深入挖掘具有黎平特色的民族民间生态养生美食,引导限上企业开发苗侗民族美食,支持发展特色餐饮、大众餐饮。鼓励和支持生产销售生态特色食品的企业做大做强。

做特民族民间工艺品。重点聚焦民族服饰、刺绣、靛染等行业,推动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发展。以侗族刺绣、染织、根雕、银饰、竹编、木建筑模型、手工艺品等为主体,挖掘和发展民族工艺。规划建设城北侗文化产业园,培育一批民族特色工艺品加工企业和民间能工巧匠生产作坊,不断创新民族特色产品的开发,依托现有的“尚重根雕”“定八服饰”“侗品源”“彦婷刺绣坊”等特色品牌,进一步发展壮大民族特色手工艺品。

加快培育发展市场主体。发挥黎平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以龙头企业为引领,进一步集聚产业主体,鼓励支持“两茶一药”企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电子信息制造等轻工业扩大规模生产、提质上规。着力抓好工业项目招商,积极对接箱包服饰等企业,重点跟踪对接引进一批优强企业入驻园区。到2025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达40家以上。

?

第三节 ?着力发展循环型工业


以园区为载体,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加快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加工、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消费等环节,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闭合式循环,形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绿色工业产业体系,实现工业经济绿色发展。重点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加快推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力争“十四五”末,全县清洁能源项目达到10个,容量50万千瓦。

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产业。重点聚焦木材加工、石材加工、玻璃制造等行业,利用“三去一降一补”机遇,合理引导企业降低成本,化解过剩产能,强化行业转型升级指导,引导建材企业等进行技改建设,引导敖市石材加工企业兼并重组,鼓励林木加工企业资源整合“入园”,以精深加工为主导方向,加强建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产品增质,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节能与减排并重”的方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降低工业废物排放量,推进园区固体废弃物处置与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废物无害化集中处理和再利用。强化重点产业项目的污染防治,加大生态特色食品和电力能源等重点工业产业项目污染防治力度。完成黔东南州南部片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促进城乡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的发展。

?

第四节 ?发展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


以大数据产业生态培育为主线,以数据整合共享与融合开放为切入点,以大数据创新赋能为驱动,推动数据开放带动大数据企业集聚,促进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产业。依托杭州下城区东西部帮扶的优势,重点聚焦电子元器制造,发展以电解容器为主导的电子元器件产业。围绕电容器产品引进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发展高端电子元器件及组件生产加工,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加快集聚电子元器件生产制造,培育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引进一批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新型电子元件领军企业生产项目,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园。推进工业智能制造发展。推进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积极推动企业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和个性化定制,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推动工业园区5G网络全覆盖,促进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到2025年,力争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

提升大数据产业支撑能力。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在黎平设立大数据研究机构,培育一批大数据产业孵化平台,以大数据服务为重点,引进一批大数据呼叫中心、软件和信息服务、大数据平台运营等后台产业。谋划黎平县大数据产业园建设项目,开展大数据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进一步布局建设“大数据+”创新平台,加快引进省内外优强大数据企业,有条件开放县政务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数据资源,向大数据企业提供技术测试、试验、模拟等服务,吸引企业落户。

以大数据赋能智能工业发展。推动粮油、茶叶和生态农特产等企业加快建设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产业链的数据采集、挖掘分析和应用能力。推动重点企业加快应用或建设工业互联网步伐,加快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在线监测运维、智能制造等发展步伐,促进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构建黎平县工业大数据平台,加强与金融、保险及工业企业等数据联通,面向全县工业企业、政府部门及服务机构提供精准信贷及动态跟进、精准保险、亩产效益评价等服务。

?

第五节 ?推动健康医药产业发展


积极应对国家医疗体制改革机遇和挑战,以精准招商、企业培育、品牌打造为重点,聚焦中医药民族药、化学药、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整合各方资源,积极引进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企业入驻,加快医学影像设备、医学检验设备、智慧医疗设备和3D生物打印产品等高端诊疗器械研发推广,发展壮大健康医药产业,打造医疗器械产业园,提升区域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

发展中药民族药。围绕茯苓、天麻、灵芝、何首乌、钩藤、百合、黄精等道地特色中药材大品种,加快中药种植基地建设,扩大种植面积,按照GAP标准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生态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构建以中药民族药种源培育、规范化种植、加工生产、物流仓储等为一体的中药民族药产业链。积极打造地域性特色健康餐饮名片,推进项目加快建设,引入药企入驻标准厂房,培育增量企业。鼓励中医药民族药向上游中药种植和下游中药材深加工领域延伸。支持开发药酒、保健品等产品。加快中药新品种、现代中药、组分组方中药制剂等的研发与产业化,推进中药配方颗粒及经典名方的二次开发。加强新型制剂技术在中药民族药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到2025年,全县实现健康医药产业产值2亿元。

专栏 3 黎平县“十四五”新型工业化重点工程

1.生态特色食品:实施黎平县侗乡米业有限公司技改建设年加工1.5万吨大米生产线、黎平澳尔华绿色食品产业有限公司澳尔华牌百寿山泉水技改扩建、黎平县霞宇油脂有限公司食用油贮备库建设、贵州鑫辰食品有限公司年产4000吨脱水蔬菜加工生产、香芋加工等项目。重点支持黎平侗乡茶城有限公司、黎平县裕丰米业有限公司、黎平县侗乡米业有限公司、贵州黔香园油脂有限公司、黎平县碧峰茶业有限公司、黎平久晟油茶科技有限公司、黎平县承德酒业有限责任公司、黎平县金芦笙米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

2.新型建材产业:实施黎平县敖市石材产业加工(整合资源)、黎平县佳禾木业有限公司建设15000立方杉木生态免漆板加工、黎平县华新建材有限公司水泥生产线节能环保技改等项目,重点支持黎平县华新建材有限公司、黎平县鑫兴钢化玻璃有限公司、贵州华都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

3.健康医药:实施黎平天麻系列产品精深加工、贵州颐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年加工黄金叶1万吨中药材生产线等项目。重点支持黎平青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

4.清洁能源:支持华润新能源(黎平)风能有限公司建设水口、高孖风电场项目,推进贵州清水江水电有限公司实施黎平县大稼平革、九潮定八、德顺野洞、雷洞金城水光互补农业光伏电站项目。

5.资源循环利用:完成黔东南州南部片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重点支持黎平粤丰环保电力有限公司发展。

6.轻工业:实施黎平经开区山地旅游装备制造、黎平年产240万副眼镜生产、黎平服装厂建设等项目。重点支持黎平县雄达木业有限公司、黎平华诚木业有限公司、黎平泰隆木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

7.电子信息:实施黎平卓豪智造事业有限公司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生产项目。重点支持黎平卓豪智造事业有限公司发展。

8.园区基础设施完善:推进城北电子科技产业园标准厂房建设、黎平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黎平县空港新区水电气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黎平县冷链物流园建设等项目实施。


第五章??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保持5年过渡期的政策总体稳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争取成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兴旺。积极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全力创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

?

第一节 ?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长效地防止致贫返贫预警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快推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争取把黎平纳入中央、省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就业扶贫机制,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大力推进“扶贫车间”建设,提供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就业机会,增强就业能力。提升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就业的基本技能,切实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水平,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让群众稳定就业增收,在参与发展过程中增强能力、树立信心;把“帮眼前”与“扶长远”结合起来,积极帮助群众谋思路、找门路、挖穷根。继续抓好“志智双扶”,进一步提高农民致富的内生动力。

健全脱贫巩固拓展机制。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加强对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的防止返贫致贫常态监测、动态帮扶,健全产业发展与就业帮扶相结合、临时救助与低保兜底相结合、医疗保障与大病救助相结合、教育扶贫与保学控辍相结合的帮扶救助机制,有效防止返贫和新的贫困发生。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移民搬迁后扶产业园建设,加强易地搬迁小区基础设施的跟进维护与管理,探索建立公益运营的机制,多渠道促进就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重点抓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强劳务输出,积极开发县内就业岗位,确保群众收入稳定生活富裕。建立农村危房安全动态管理机制。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监管,健全产业长效发展、合作社长效运行、群众长期获益的体制机制,确保扶贫资金资产安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建立“政府支持、村级负责、村民参与”的基础设施运营管护长效机制,确保群众长期受益。用好用足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帮扶、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帮扶机制转化为乡村振兴帮扶机制,在产业发展、就业输出、教育医疗、贫困户技术培训等方面深化与东部帮扶城市协作,加快实现“输血”脱贫向“造血”致富、数量达标向质量提升、政府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变。

提高资产收益。积极推广“三变”经验,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加快农村土地、房屋、林地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建立赋予农村土地、房屋、林权抵押贷款物权机制,开展全县农村土地收储、担保、评估、交易活动,扩充农村产权贷款抵押权能,深入推进农房抵押贷款工作,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强基层党建,推动村社一体化发展,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清产核资;以股份制为核心,巩固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继续推进涉农资金整合,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核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业产业等,加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收益。

完善社会救助和兜底保障制度。完善低收入重点人群生产生活的调查统计和监测体系。对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低收入群众实施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救助制度、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织密织牢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托底安全网,认真落实困难群众与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工作,提升社会救助机构安全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保障机构。到2025年,全县农村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到社会保障机构供养率达60%以上。

?

第二节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立足优势农业资源和产业基础,夯实农业生产能力,按照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要求,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进全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严防死守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建设高标准农田,将200亩以上坝区全部建成达标坝区,500亩以上坝区建成示范坝区。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攻关。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范围。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米袋子”工程,落实粮食安全一把手责任制。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强化黎平粮食质量和道地产品品牌的塑造。按照“稳定面积、调优结构、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高效益”的要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制定《黎平县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将各乡镇(街道)耕地保护工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内容。做好非农建设“占补平衡”,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提高良种良法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推进黎平香禾糯优质种子研发,“十四五”末实现良种良法全覆盖。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满足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机械化生产的需要为目标,加快农机推广应用,以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农田建设与机械化需求相适应为路径,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推动黎平农业机械化,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年,农机具普及率75%以上,实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55%左右。

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市场导向,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总体要求,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发挥生态优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把全县重点产粮区建成“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体系。按照“巩固两茶、扩张药材、发展蔬菜、规模养殖”的思路推进黎平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在原有种养扶贫产业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业等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产业、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提高产品增加值,促进黎平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力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提升小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发展特色优质产业。发挥林产品种类丰富优势,坚定不移做大做强“两茶一药”主导产业,做优做特蔬菜、食用菌、生态禽畜、水产、木竹、“稻+”等特色产业,构建具有山地特色和黎平优势的产业体系。大力实施以林药、林菌为主的林下种植业发展工程;大力实施以林禽、林蜂为主的林下养殖业发展工程;大力实施以林特产品加工、木竹加工为主的林产品精深加工工程;大力实施以油茶和原料林为主的林种结构调优工程,依法依规稳步调减低产低效的经济林、薪炭林、公益林以及松、杉等用材林,大力发展菌材林等替代林种;大力实施以森林康养为主的林旅融合发展工程,以森林景观为载体,以生态林产品为支撑,以侗医侗药为特色,着力打造森林康养基地、森林主题公园,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经纪人等新型经营主体。到2025年,全县粮经作物面积比达到30:70。

油茶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油茶产业发展步伐,把黎平培育成为贵州油茶产业集群的核心产区,以建成“黎平县油茶产业综合体”为平台驱动,逐步建设油茶产业发展的研发加工中心、优质品种选育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市场交易中心。进一步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推广科技高产油茶品种和种植技术,加快低产油茶林改造,加快完善育苗、烘干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大黎平油茶品牌创响投入力度,推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黎平油茶种植规模达到45万亩,“黎平县油茶产业综合体”工程建设基本完成,油茶产业集群发展的县域经济带动效能明显,力争实现产值到50亿元以上。

茶叶产业做精做优。坚持建管并举,适度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围绕茶园转型升级,重点做好茶叶基地管护。实施加工升级、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茶旅一体化等重点工程,重点建设以高屯、口江、敖市、罗里、水口、雷洞、中潮、地坪、双江、坝寨、永从等乡镇(街道)为核心区域的茶叶种植基地。将高屯街道的绞便村、敖市镇的蒙村村、中潮镇的廖湾村和坪坝村建设成为千亩茶叶种植示范基地。持续增强黎平茶品牌含金量,把黎平红茶打造成黔东南公共区域品牌。到2025年,茶叶种植规模达到30万亩,实现产值达到19亿元以上。

中药材产业做好做特。天麻规划种植区域主要为德凤街道、龙形街道、中潮镇、岩洞镇、双江镇、德顺乡、坝寨乡、茅贡镇、九潮镇、罗里乡、孟彦镇、尚重镇、乌下江林场及花坡林场;黄精规划种植区域主要为德凤街道、龙形街道、中潮镇、尚重镇、德顺乡、洪州镇、坝寨乡、茅贡镇、双江镇、九潮镇、罗里乡、大稼乡、敖市镇等乡镇及东风林场、乌下江林场、楠竹林场;灵芝规划种植区域主要为高屯街道、德顺乡、洪州镇、水口镇、九潮镇、岩洞镇、双江镇、口江乡、平寨乡;淫羊藿规划种植区域主要为茅贡镇、九潮镇、大稼乡、顺化乡、德化乡等乡镇及石井山林场、楠竹林场;叠鞘石斛规划种植区域主要为永从镇、肇兴镇;茯苓规划种植区域主要为德凤街道、龙形街道、高屯街道、中潮镇、德顺乡、洪州镇、永从镇、坝寨乡、茅贡镇、九潮镇、岩洞镇等乡镇及花坡林场;其他中药材种植品种包括白芨、重楼、姜黄、草珊瑚、前胡、大血藤、黄精、茯苓、百合、太子参、牛大力、玄参、绞股蓝等,规划种植区域为德凤街道、龙形街道、高屯街道、中潮镇、洪州镇、永从镇、地坪镇、茅贡镇、尚重镇等乡镇,何首乌规划种植区域,主要为:双江镇、岩洞镇、口江乡、水口镇、地坪镇、龙额镇、孟彦镇、尚重镇等乡镇。其他中药材种植规划面积710.00公顷。到2025年,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18万亩,总产量超5万吨,实现产值到6亿元以上,做好中药材地理保护产品品牌打造。

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按照“稳定发展生猪家禽,重点发展牛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加快推进产业化带动、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组织化运行、品牌化营销相结合的现代畜牧业发展道路。稳定发展生猪养殖,积极推广能源生态型、能源环保型、微生物异位发酵床等养殖废弃物治理技术,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疫病防控和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进适度规模化养殖,实施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工程,重点建设以永从、九潮、敖市、平寨、洪州、罗里、大稼、德凤、尚重、德化等乡镇为重点的生猪养殖基地。支持生态牛羊养殖产业发展,实施良种繁育体系、饲草饲料保障体系、标准化规模养殖、林下养殖、疫病防控和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动物疫病防控服务体系,建立稳定的畜禽防控体系事业投入机制,加强村级防疫基础设施和村级防疫队伍建设,加工升级与品牌创建等重点工程。重点加大黎平小黄牛品种改良投入力度,建设以敖市、水口、平寨、双江、雷洞、龙额、肇兴、尚重、洪州、地坪、罗里、大稼、顺化、坝寨、德化等乡镇为核心区域的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基地。到2025年,实现产值达15亿元以上。

肉(蛋)禽产业高效发展。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大力实施以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创建品牌为核心的“三品”战略,积极争取禽肉(蛋)加工业建设项目,引进肉(蛋)禽生产和加工配套技术,推广普适技术、探索高效养殖模式,全面推进肉(蛋)禽业健康发展。重点推进口江、永从、水口、龙额、肇兴、茅贡、中潮、九潮、地坪、孟彦、罗里、大稼、双江、德凤等乡镇(街道)养殖基地标准化建。到2025年,养殖蛋禽100万羽,肉禽200万羽,年出栏肉禽500万羽,禽蛋5000吨,实现产值达0.75亿元以上。

高效有机蔬菜产业蓬勃发展。以做优做特为目标,发展高效有机蔬菜产业。实施生态修复性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建设以高屯、永从、肇兴、尚重、洪州、中潮、岩洞、坝寨等乡镇为核心区域的蔬菜生产基地,将高屯街道后坡村、中潮镇口团村、肇兴镇皮林村、洪州镇岩寨村建设成为千亩蔬菜产业示范村。到2025年,优质商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实现产值达3亿元以上。

培育壮大其他产业。积极发展特色粮油生产,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做好产品研发,建好电商运营平台,重点建设以九潮镇为核心的优质特色粮油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核桃产业,做好基地后续管护、科技支撑体系构建、病虫害防治、核桃抚育等集中连片种植基地配套,建设以中潮镇为重点的核桃产业基地。规范引导发展特种养殖业,重点建设以德顺、洪州、双江、德化为核心区域的蜜蜂养殖基地。以循环发展为导向,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实施种养结合、农林结合,因地制宜推广稻鱼鸭共生、林下经济等循环农业模式。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强化标准控制和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乡镇农产品安全质量检验检测站,落实专业人员和设备,确保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完备,形成全程覆盖、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格局。加强产地安全监测管理,探索建立行政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制度。加强“二品一标”等质量安全认证,树立黎平特色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重点监测农药、种子、渔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

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品牌。创新品牌培育方式,推进黎平县域农产品向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商品转化,抓好“二品一标”等品牌认证,加大品牌建设、宣传、推介、展销等投入,着力打造一批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加快建成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县。围绕县域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着力丰富农产品文化内涵,加大特色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开发力度,探究本土历史、人文、美食等文化与农业文化融合机制,重点培育“黎平香茶”“黔金果”“黎平小黄牛”“黎平守农有牛米”等农产品特色品牌,打造黎平生态畜产品知名品牌,推进产品走向市场。围绕“原字号”打造原生态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和农耕文化保护与宣传,严格把控品种选育、标准生产、质量检测和市场监管等环节,努力打造黎平本土“原生态”系列农产品品牌。到2025年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5万亩左右。

加大金融服务“三农”力度。大力支持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服务“三农”,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直接向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增加农村居民的产品和业务选择范围,不断提高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专业化水平和精细化程度。建设统一信用数据库,加大信用意识培育。通过对不同信用水平的经济主体使用不同内容的金融服务,加大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戒和宣传力度。

第三节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开发农业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强农产品现代销售流通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全力推进农业产业接二产连三产发展。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模式,培育引进一批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及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化。到2015年,培育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0家,争创省、州级以上龙头企业70家以上。持续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培育稳定的农村经纪人20名。大力实施农民合作社提质增效工程,发展壮大30家州级以上示范合作社,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合作社创建联合社。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发展10个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星级示范家庭农场。健全资金、技术、信息、品牌等资源要素共享机制,培育5个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标杆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推动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创新。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建设一批加工强镇,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业加工型龙头企业,拓展精深加工链条,推动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以上。打造在全省、全州有代表性的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木竹加工园区。培育“两茶一药”等专业交易市场,建立和完善“县级跑市场、乡镇建基地”的产销对接机制,壮大流通型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队伍、农村电商三大销售主力,继续强化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持续站稳本地市场;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各帮扶单位资源、市场主体渠道,积极拓展省内、东部、华南等重点市场;用好电商平台等线上渠道,全面进军全国市场,全力推动“黔货出山”。强化农产品配送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在全县打造一批产销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完善“农产品+销售终端”产销对接衔接机制,通过与政府、学校、军队、企业、超市等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建立3年以上稳定的订单和契约关系,以蔬菜、生猪等可稳定供应农产品直接与相关单位和机构建立生鲜农产品“直通车”供应关系。到2025年,至少实现50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产销对接,辐射带动至少2500户农户增收。

加快形成完善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农产品储藏、清洗、分拣、烘干、保鲜、包装产业链体系和现代冷链物流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大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度,切实降低物流成本。加强城镇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冷链物流体系和配送体系建设。推进实施“农超对接”“校农对接”“农医对接”“东西部对接”等产销对接机制,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行动,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实施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农产品上网工程,建成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平台。到2025年,规模以上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比率达到99%以上。

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民族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体验农业和观光农业。依托农业观光园、田园综合体等载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农庄,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多种服务,策划实施一批农田艺术景观、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乡村手工艺等创意农业项目,积极举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等主题活动,深入挖掘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传统农耕文化体验价值,实现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

?

第四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健全农村生态保护和补偿体系,坚持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加强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构建黎平乡村治理新体系。

持续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严打农村“两违”,加强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保护,健全县域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体系,建立传统村落的分级分类保护制度,继续开展资源调查,完成98个传统村落古建筑、古树、古井等十大有形资源认定和挂牌保护。积极申报中国传统村落项目,并推动保护发展项目的实施。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集聚提升一批,特色保护一批,开发利用一批。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实施情况专项督查制度。按照风貌统一原则,加大对传统村落内不协调建筑整治力度。加快推进黔东南州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建设,促进传统村落区域集聚发展。

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水、电、路、气、通信、物流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规范和加强乡村农贸市场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推进村镇停车场建设,化解乡村节假日停车难问题。加大对农村道路管护和农业生产道路建设投入力度。扎实推进“空心村”治理,统筹土地流转、产业规模经营、村改居、农转非、产权登记等政策,确保项目能落地、群众得实惠。

实施美丽乡村行动。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完成德化、大稼等5个乡改厕和污水治理,健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构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8%以上。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重点整治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工业污染。全面推进农村水体整治,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设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防护隔离工程,对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沿水源地边界建设生态沟渠。开展农村河道治理,组织群众参与河道清淤,增加排洪防涝抗旱设施。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实施文明创建工程,移风易俗,建立健全文明村规民约,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加快推进全县建制村照明设施建设,逐步提高照明村寨占比。大力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活动,重点打造高屯八舟、中潮佳所、双江四寨、黄冈侗寨等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构建宜居乡村。?

推进乡村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构建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信法守法为准绳、以崇德向善为基础的黎平乡村治理新体系。健全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村级治理架构,推进以村(居)民小组和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居)民自治工作。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法治观念;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坚持德治为先,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健全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衔接。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农村居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得到加强。创新农村治理模式,引导完善规范村规民约,提高村民依法自治民主管理能力,破除陈规陋习,加快移风易俗,推动农村治理有效、乡风文明。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成果,强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质扩面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健全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居民提升道德修养,推动形成村民间相互激励的德治局面。

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注重选拔适合农村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人才,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注重从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熟悉基层、热爱农村的农村致富能手、本乡本土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复员退伍军人中选配党员到村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建立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的体制机制。鼓励支持党员、致富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等领办创办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群众抱团发展、携手致富。强化政校合作,建立农村人才培养培训机制,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实施新时代乡贤回归工程,建立乡贤数据库,引导和支持黎平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参与建设,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村村有乡贤回归。

?

第五节 ?繁荣农村民俗民族文化


围绕“曙光之城·侗乡之窗”县域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打造乡村文化产业品牌,促进农村民俗和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加强黎平县翘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肇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和地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积极推动保护项目的实施。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多措并举,稳步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保护、鼓励和扶持非遗传承人和民族文化工作者开展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活动,有计划地推进侗族非遗传承人培养,推动民族文化持续发展。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传统村落保护,加大对民族特色建筑保护力度。

弘扬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深入挖掘具有黎平特色的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群众性体育活动;充分发挥文化富民育民乐民利民的作用,鼓励开展群众性娱乐活动。鼓励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重点打造侗年、祭萨、月也、侗族芦笙会、十洞款会、喊天节、千三祭祖欢聚节等民族习俗和节庆活动。繁荣乡村文化生活,提振乡村精气神,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推动城镇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增加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完善农村群众文化扶持机制,培育农村基层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力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发现培养农村基层文艺骨干,充分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有序推进全县乡村文化艺术团队建设步伐。

?

第六节 ?保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加大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向农村倾斜投入力度,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农村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着力破解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积极争取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下沉,组建“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共体。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工作,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精准实施医疗救助,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的有效衔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衔接机制。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强化养老院服务质量。加强弱势群体的救助保障工作,完善救助保障措施。完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及基层阵地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村现代服务水平。巩固发展供销合作社事业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作用。

专栏 4 ?黎平县“十四五”农业产业领域重点工程

1.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工程:推动黎平县0-15度坝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黎平县15-25度梯田区基础设施建设、山地农业机耕道实施建设项目、黎平县种植业组培中心建设、黎平县200亩以上坝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黎平县油茶种苗培育检测基地建设、黎平县传统村落保护提升、山地农业发展产业路、重点乡镇停车场等项目建设。

2.特色种植工程:推动黎平县名优茶基地高效节水提质增效,实施黎平县高标准油茶种植基地建设、黎平县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黎平经济开发区中医药产业园、黎平县一乡一品产业振兴、黎平县特色侗药种植园、黎平县省级竹产业示范基地、黎平县茶叶种苗培育检测基地、黎平县智慧农业建设、黎平县稻花鱼全产业链建设、黎平县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黎平县林下经济天麻基地化、黎平县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建设等项目建设。

3.生态畜牧工程:推动黎平黄牛基础母牛扩群养殖项目建设。

4.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工程:推进黎平县中潮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黎平县高屯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黎平县洪州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黎平县敖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黎平县肇兴镇皮林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黎平县坝寨至茅贡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黎平县罗里至孟彦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黎平县·中国侗药谷(黎平县中药材产业园)、黎平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产业园建设等项目实施。

5.乡村建设工程:实施黎平县翘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肇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地扪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建设,高屯街道和八舟社区、滚正村等省级“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示范点等项目。


第六章 ?激发文化旅游牵引动能,高质量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


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统领,用好红色文化和侗文化两大文化品牌,加快完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黎平段建设,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升旅游产业化发展水平,构建体制机制健全、旅游服务优质、产品供给丰富、市场规范有序、品牌特色突出的旅游服务体系,全力创建独具文化特色的全域旅游示范区。

?

第一节 ?优化全域旅游布局


依托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全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加快发展以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依托侗文化底蕴,做强侗族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品牌,加强肇兴侗寨等核心景区建设,全力打造以肇兴为龙头,铜关、述洞、四寨、黄岗、地扪、高近、定八为节点的“百里侗寨”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以“黎平会议”为名片,长征文化为底蕴,古城翘街为载体,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服务质量、完善配套设施,将翘街景区建设成为集观光、休闲、纪念、爱国和党性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长征红色文化主题旅游区,构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黎平会议核心展示园为主体的长征红色文化旅游线路;依托国家森林公园东风林场景区、八舟河国家湿地公园、天生桥景区,大力开发森林康养业态,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完善森林康养功能,规划打造康养旅游线路。到2025年,旅游总产值到达160亿元,实现旅游增加值达30亿元左右。

?

第二节 ?夯实旅游发展基础


全力以赴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水平,加快培育壮大旅游市场经营主体,大力拓展旅游市场,全面夯实旅游产业化发展基础。

高水平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加快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自驾车服务体系、风景道绿道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旅游智慧化提升工程,推动“旅游+大数据”深度融合,完善提升黎平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强化智慧监管、服务、营销等功能,提供无缝化、即时化、精确化、互动化的旅游信息服务,全面提升行业综合分析、监管和服务水平。依托5G技术,加快旅游集散地、车站、景区、宾馆饭店、乡村旅游点等重点涉旅场所智慧化提升改造,加快构建智慧景区、智能酒店、智能购物、智能厕所等智慧旅游体系,提升旅游服务便捷度和游客体验感。

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着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强主体、提质量,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深化国有文化旅游企业改革,发展壮大肇兴旅游公司,不断提升其在全县旅游资源整合和产品开发中的引领作用。大力培育和引进旅游龙头企业,支持企业拓展产业链条,重点推动旅行社、旅游住宿及餐饮、旅游车队、旅游商品、旅游演艺等行业涌现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企业主体。积极引入国内外旅游知名品牌企业,鼓励和培育文化旅游创意企业多渠道融资,培育一批以文化和旅游为主业、以融合发展为特色的领军企业。推动设计、生产、销售及融合型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文化旅游商品生产企业通过优化设计、改造工艺、规模化生产加快发展。出台旅游扶持政策,大力扶持文创产品、特色旅游商品等的研发,做长产业链,满足旅游购物市场需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旅游人才“五个一批”培养工程,即培养一批旅游行政管理人才、一批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一批研究型智库人才、一批业务型专业人才、一批基层服务从业人才,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创新旅游宣传营销体系。加快构建智慧旅游营销体系,拓展新的旅游营销方式,开展针对性强的旅游营销。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强化旅游区域合作,积极拓展旅游市场渠道,将黎平打造成黔、湘、桂三省区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实施旅游市场品牌塑造工程,围绕“侗乡之窗·曙光之城”,着力提升黎平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

?

第三节 ?健全旅游产品体系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体旅融合,加快健全旅游产品体系,高品质开发旅游新业态,增加优质旅游产品供给。着力开发文化体验游、乡村民宿游、休闲度假游、生态和谐游、红色教育游、研学游、康养体育游等旅游产品。

培育旅游精品线路。围绕县域旅游发展布局,着力打造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全力做优做强肇兴侗寨等核心景区,打造以肇兴侗寨为核心的“八寨一山”精品旅游区,加快形成肇兴-黄岗-四寨-铜关-述洞-地扪-高近-县城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依托黎平红色文化资源,建成黎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加大黎平县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森林康养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加快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推出系列聚集人气的文化和体育项目,打造“黎平?百里侗寨国际划骑跑铁人三项公开赛”、肇兴“八寨一山”体育旅游精品线路。规划建设一批以古村落、侗寨、生态为特色的精品乡村体验旅游点,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特色产品,持续丰富新产品新业态供给,提升旅游消费质量。

打造旅游精品景区。实施A级旅游景区提升和旅游度假区创建工程,集中打造提升肇兴侗寨景区,大力推进旅游度假区创建。加快以黎平会议会址为核心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集中打造黎平县“百里侗寨”乡村旅游、黎平县温泉康养旅游、黎平翘街AAAA级景区红色文化旅游、黎平县国家森林公园康养旅游、黎平县重点民族文化村寨特色旅游等旅游业态,加快推出一批旅游示范基地、康旅融合小镇、传统村落旅游村寨。

丰富完善旅游业态。积极推动多部门深度合作,提升完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体系,促进“旅游+”深度融合,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康旅融合、体旅融合、农旅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疗养康复等“中医药+”“民族医药+”健康旅游业态。加快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大力发展银饰、刺绣、竹编、木雕等传统特色手工艺以及山茶油、茶叶、有机大米、侗家腌鱼等特色旅游商品,推动特色旅游商品规模化、本土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不断提升旅游购物消费水平。加快旅游产品升级改造,注重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科技含量、绿色元素,建设集文创商店、特色书店、文化娱乐场所等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支持发展夜间经济,优化夜间餐饮、购物、演艺等服务。积极推动把翘街打造成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

第四节 ?推动特色旅游发展


立足旅游发展优势,突出旅游特色发展,大力推进红色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

着力发展红色旅游。抢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大机遇,充分发挥红军长征入黔第一镇、第一城的区位优势,深入挖掘、保护、利用好长征文化,讲好红军长征黎平故事,规划建设好“黎平会议核心展示园”和“洪州-黎平-隆里集中展示带”,充分利用黎平会议的影响力,大力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发展红色旅游。以建设黎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引领,构建布局合理、业态完善、线路互通、协调发展的红色旅游服务体系。打造以黎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中心的经典红色旅游线路,与全州知名景点联动,形成优势互补跨区域黄金旅游线路,引领黔东南州红色旅游发展。加强革命文物整体保护,推进红色资源整合与利用。围绕保护红色旧址、挖掘长征故事,发挥红色遗址的教育功能。积极推介国家级黎平烈士陵园品牌,加强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地合作,把黎平打造成全国红色文化和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持续提升民族文化旅游。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创新民族文化保护利用手段,做好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抓好肇兴、黄岗和地扪侗寨、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民族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实施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实施肇兴、堂安、纪堂、黄岗、地扪、述洞、八舟、少寨等重点旅游村寨风貌整治和环境整治,推进旅游服务中心、文化传承演艺中心、民宿、停车场、污水及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持续打响“肇兴侗寨”“黄岗侗寨”“地扪侗寨”“鼓楼文化艺术之乡”等民族文化旅游品牌。鼓励民间举办传统民族节庆活动,用好用活民族文化,利用侗族大歌、侗戏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族文化节庆资源,发展民族节庆旅游。全力推进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面提升黎平在全国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打造以侗族文化为主题的山地体验旅游。以百里侗寨为重点,突出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田园风光旅游和乡村特色民宿体验。大力推进乡村旅舍建设,加快县域传统村落保护提升,加快配建标准乡村旅舍。以建设黎平县油茶产业综合体为示范带动,推进智慧农业项目建设,打造一批以现代农业为核心,集休闲旅游、农业观光体验、生态种养、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专栏 5 黎平县“十四五”旅游产业化重点项目

1.旅游基础设施:推进黎平县旅游集散中心、黎平县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旅游数据中心)、八舟河等景区基础设施、黎平县特色民宿、黎平县重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特色旅游打造、黎平县乡村旅舍建设(县域传统村落按重点村配建一个标准乡村旅舍进行打造)、黎平县地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黎平县肇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黎平县翘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百里侗寨文化旅游复合廊道、黎平县智慧农业建设、黎平县三省坡旅游健身步道、太平山旅游健身步道、黎平县翘街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智慧系统)、黎平县肇兴旅游景区新区开发、黎平县翘街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信息服务中心)、黎平县六背山旅游健身步道及基础设施健身、黎平县肇兴景区旅游基础设施、黎平县翘街景区旅游基础设施、肇兴景区周边环境整治、翘街景区周边环境整治、黎平县侗族大歌非遗博物馆、黎平县“百里侗寨”乡村旅游扶贫、黎平县古城墙商业街建设等项目实施。

2.景区提升:推进黎平县肇兴侗寨景区改造提升、黎平翘街景区旅游提升、八舟河景区打造提升、肇兴侗寨景区升级5A、黎平县旅游产业发展补短板等工程实施。

3.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动黎平会议旧址提质改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黎平集中展示带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翘街核心展示园建设、黎平翘街AAAA级景区旅游提升、黎平县黎平会议核心展示园博物馆、黎平县黎平会议翘街演艺园、黎平会议核心展示园(翘街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整治、黎平县黎平会议核心展示园(翘街历史文化街区)综合管网建设、黎平县黎平会议核心展示园(翘街历史文化街区)业态打造、黎平县少寨红军村、黎平县红军驿站、黎平县红军路观光漫行道路系统、黎平县洪州长征步道、黎平县红军桥、黎平红军入黔第一园、黎平县黎平会议核心展示园(翘街历史文化街区)夜景灯光、黎平县黎平会议核心展示园入口整治、五里桥羊角岩战斗遗址修复、中潮至黎平至红军桥长征步道等项目建设。


第七章 ?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高质量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大力推动服务业融合化、集聚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

第一节 ?优化服务业产业布局


立足黎平新型城镇化打造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构建以城市消费、产业服务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布局。以县城为核心,优化全县商业空间布局,形成“县级核心商圈”为主体的实体商业体系。围绕机场车站等重要交通节点建设一批功能齐全业态丰富配套完善的商贸物流集散地。围绕主城区为核心打造城市生活商圈。在城南高速路口周边区域打造体现黎平文化特色的消费地标。以肇兴侗寨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打造国家级侗族文化旅游集聚区。围绕“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加强与周边县合作, 打造集民族创意、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绿色食品为产业基础的产业创新示范基地。

?

第二节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


加快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商贸物流产业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围绕县城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优化布局大型商贸设施建设和商业网点布局,加快城市消费集聚区、“夜市经济圈”、商业街区、消费地标打造,推动商业设施、商业楼宇、酒店和住宅相互联动。充分利用城南紧邻高速路出口和要素聚集的优势,着力引进中高端消费业态,加快商贸、物流、金融等集聚,大力发展网红经济,培育消费新热点。加快以翘街等为核心的文化商业街区打造,大力发展夜经济。加大交易市场体系,推进农特产品交易中心、汽车交易市场、建材交易市场、中药材交易中心等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黎平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物流,提升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网络化、智慧化水平,延伸物流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高效便捷、通达顺畅、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培育技术水平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发展智慧物流,积极引导物流企业加盟,整合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积极推进行业、部门、企业及个人的物流信息的对接,以信息化带动物流行业发展。重点建设经开区综合物流商贸示范园区、机场仓储物流中心、特色农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城市生活商贸物流体系,加快推进冷链物流园、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消费协调发展,改造提升传统商业街区,鼓励发展智慧零售等新业态。大力发展以大数据和“互联网+”为引领的电子商务,持续推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发挥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的孵化带动作用,加大物流体系建设对接工作力度。大力发展行业电子商务,积极推动各类专业市场开展在线销售、采购等活动,加快建立完善重点产业和专业市场的电商服务体系,围绕农产品、建材等领域,建设一批集信息展示、电子交易、电子结算等功能为一体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创建智慧消费平台,大力发展社区电商,推进“无接触配送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进一步抓好村级站点建设,扩大物流快递配送到村规模。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电商企业的合作,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电商龙头企业。

专栏6 黎平县“十四五”现代商贸物流业重点工程

1.城市消费工程:打造城南消费集聚区,提升翘街文化商业街区品质。

2.现代商贸业工程:黎平县农特产品交易中心建设项目、黎平县中药材交易中心建设项目、黎平县建材交易市场建设项目、黎平县汽车交易市场建设项目、黎平经济开发区中医药产业园(产品展销区、仓储物流区)。

3.现代物流业工程:黎平县冷链物流园建设项目、黎平县物流配送中心、黎平县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建设项目(仓储物流中心)、中潮特色农林产品集散交易中心项目、黎平县公交总站(物流仓储、配送中心等)以及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仓储物流体系。


第三节 ?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业


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以坚持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巩固拓展现有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引入创办一批产业银行、基金公司、投资管理公司,着力构建多业态并存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促进金融与现代信息技术、新兴产业的融合,积极发展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等金融业态,拓展金融产业链。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准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产业信贷总量,通过积极向总行争取信贷额度等办法,利用同业合作、银团贷款等途径,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

?

第四节 ?积极发展其他服务业


积极推动大健康、科技服务、居民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以健康旅游、健康食品、温泉康养、森林康养、健康运动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健康与旅游、农业、养老、健康医药、体育等融合发展。依托黎平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等优势,加快打造休闲养生、中药养生和健康运动体育赛事。立足本地丰富的生态农业和中药资源,加快开发健康休闲食品、中成药(侗药)以及保健产品,加快推进黎平县·中国侗药谷建设项目(黎平县中药材产业园建设项目)。加快黎平县中医医院康养大楼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妇幼保健、老年护理、健康咨询、陪护就医等健康消费领域,积极发展健康培训、健康体检、健康疗养等服务业。

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围绕黎平生态工业和特色农业发展,加快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产品生产全周期的科技服务体系,重点培育发展研发设计、法律服务、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检验检测、商务服务、安全生产、节能环保等一批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加快推进黎平县特色侗药种植园建设项目和黎平县·中国侗药谷建设项目(黎平县中药材产业园建设项目)的侗药研发、体验、科研中心建设。大力培育一批具备项目评估审计、工程咨询、设计管理、服务培训、融资洽谈、商务营销策划等能力的节能环保服务骨干企业,扩大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污染治理设施的工程总包和第三方运营服务,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积极发展居民服务业。大力发展家政、物业、育幼、婚姻、殡葬、健康养老等居民服务业,扩大服务有效供给。探索发展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养老服务业,加快布局集养老与养老保健为一体的养护养老项目,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多方式提供医疗、保洁、婴幼儿看护、家政等生活性服务,推进社区物业管理、安保、配送、家电车辆保养、搬家等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支持社区商业发展精细化定制、“微生活”“云社区”等新模式。

专栏 7黎平县“十四五”大健康产业重点项目

重点推动建设黎平县温泉康养旅游基地、肇兴国家旅游度假区、黎平县东风林场国家森林公园建设、黎平县特色侗药种植园建、桂花台茶旅体验园、肇兴国家旅游度假区、黎平县国家森林公园建设、黎平县侗山公园、黎平县中医医院康养大楼、黎平八舟河国家湿地公园、黎平国家森林公园、黎平县国家旅游度假区、黎平县八舟河旅游度假区、黎平县天生桥特色旅游度假基地等项目建设。


第八章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夯实高质量发展生态本底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和建设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部署,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建设美丽黎平。

?

第一节 ?加强保护生态空间


按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管控线,科学构建各类主体功能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明确空间开发范围,严格依法执行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利用,把握开发强度,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根据《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对黎平县“农产品主产区”的功能定位,加快优化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保证生活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保持农业生态空间,优化工矿开发建设空间。根据不同功能区实行不同的区域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和落实,建立健全评价指标和绩效考核标准,明确县乡政府职责,推进形成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

加强国土空间开发管控,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科学合理控制国土开发强度,严守生态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三条控制线。全面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全面落实耕地管控,建设多措并举的保护激励制度,严格管控耕地保护各项核心指标,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严格落实生态红线管控,强化永久基本农田和农产品生产核心区保护,确保农业空间占比达到50%以上。强化乡村环境治理,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计划,严禁城镇污染向乡村转移扩散,打造山青、水碧、天蓝、地绿的宜居生态环境。逐步构建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生态空间治理体系。

专栏8 生态空间开发重点区域管控区域

1.城镇空间:科学规划城镇空间总面积,扩大城镇居住、公共设施和绿地空间,重点规划和建设县城和中心乡镇、传统村落,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科学引导人口向县城和中心乡镇转移,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2.农业空间: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耕地红线,加强全县范围耕地保护,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管控,确保耕地数量与质量的逐步提高。逐步减少生态脆弱区和极少数民族山区生活空间,推进农村和城市土地利用的优化调整,有效推动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有机转换。

3.生态空间: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进一步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对各类开发活动进行严格管制,做好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和功能分区,并开展勘界地表,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

4.城镇空间管控:城镇开发空间以县城建成区和规划区、高屯、中潮、肇兴、龙额、地坪、水口、敖市、永从、坝寨、九潮、茅贡、雷洞、德化、尚重、平寨、德顺、洪州、岩洞、口江、双江、顺化、孟彦、大稼等乡镇(街道)政府所在地,重点管控制核心区域为县城规划区及乡镇集镇区。

5.农业空间管控:加强全县范围耕地保护和管控,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管控。重点对耕地红线进行保护,突出对中潮大坝、中黄大坝、洪州大坝、敖市大坝、茅贡百里画廊流域大坝等主产粮区进行保护。

6.生态空间管控: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做好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和功能分区,并开展勘界地表。


第二节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大力实施修复重大工程,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治理。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以及内在规律,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路、村庄实施综合治理,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完善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系统治理规划,完善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专项规划,形成系统完整的统筹治理规划体系。以森林保护“六个严禁”和野生动物保护“利箭”执法专项行动为抓手,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林地资源管理,严厉打击未批先用、乱征乱占、毁林开垦等违法行为,严格执行林地用途管制制度。实施水利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地质灾害防治综合治理。

大力实施森林资源培育工程。深入实施天然林、公益林、重点防护林保护及森林抚育改造,继续大力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造林补贴、宜林荒山造林财政专项、植被恢复费造林等重点造林工程。实施林业提质增效工程和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调整林种结构。加强公共绿化建设,提升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强化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落实国家储备林建设。继续推进国有林场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力度,完善林业安全应急管理体系与林业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行林长制,完善县、乡、村护林联动机制。到2025年,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林种结构调整面积,全县新建油茶林18万亩、国储林建设12万亩、新建茶园9万亩、菌材林建设6万亩、竹产业建设1万亩、珍稀树种用材林2万亩、马尾松原料林基地建设3万亩、木本中药材种植3万亩,实施森林管护面积460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3%左右。

强化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工程。深入落实《贵州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通过国家工程示范带动,推动黎平区域湿地生态功能恢复,构建完善以黎平八舟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主体,以乌下江、亮江、洪州河、水口河、双江河、育洞河等重要湿地水源地和全县骨干水利工程为基本格局的湿地保护体系。加强围垦湿地退还、湿地植被恢复,开展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入侵物种防控、河岸带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人工湿地减污等措施,扩大湿地面积,开展湿地综合治理。

深入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推进绿色小水电改造。加强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地区地质环境治理以及损毁土地、山体、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减少裸露地表面积,恢复退化植被。加快推进全县大于25度陡坡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严重污染的耕地等实施退耕还果还林。推进县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水土流失治理紧密结合,因地制宜通过实施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坡改梯、配套小型水利设施等工程措施,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加强对水土流失等生态退化地区的监测。

维护生物多样性工程。贯彻执行《贵州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6-2026)》,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价和预警制度,开展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全面保护古树名木,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野生动植物调查监测体系和保护管理体系建设,依法打击涉野生动植物违法行为,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令,加强外来物种管控。

?

第三节 ?全面推进污染治理


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国家大气、水、土壤“三个十条”,深入推进“双十工程”,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守好生态环境底线,不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

抓好大气污染防治,打赢蓝天保卫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将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纳入总量控制体系。持续加大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工业炉窑、扬尘和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稳步推进清洁能源进村入户。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因地制宜配套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设施建设。强化污染排放监管,完善城乡环境空气质量应急管理。到2025年,县城清洁能源使用比重达到80%。十四五期间,确保县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8%以上。

抓好水污染防治,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大八舟河、洪州河等重点流域以及五里江、枫树屯、三板溪、墨门山等主要库区的综合治理,全面拆除网箱养殖,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积极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各项措施,强化江河、湖库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突出抓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保障饮用水源地安全。积极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强化水功能区分级分类管理,完善城乡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到2025年,全县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农村污水处理率稳步提升,县城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抓好土壤污染防治,推进净土保卫战。积极开展全县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土壤污染与修复“污染者付费”制度。深入开展全县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建立全县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信息平台。积极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等受污染耕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有序推进治理与修复。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监测,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管控,推进规模化畜禽污染防治。

?

第四节 加快发展绿色经济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的重要优势,必须坚持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提供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加快生态环境优势向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转化,加快发展绿色经济,不断释放生态优势红利。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加快生态旅游发展,围绕大生态战略行动,以全县森林公园、河流湿地、风景名胜区为重点,大力发展以自然景观为依托的生态旅游,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打造集开发观光、度假、休闲、体验、健康养生、探险、“森林人家”等多元化的生态旅游产品。加快发展现代高效林业,实施林业倍增计划,推进“农文旅”“林康旅”一体化发展,积极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经济价值较高的茶叶、茶油产业、竹产业、食用菌、林下养蜂、林药等特色林业产业。加快实施森林碳汇示范工程,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积极推广生态种养模式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专业化经营管理,提升综合效益。实施智慧林业工程,实现林区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全覆盖。

培育自然资源资产经营主体。盘活森林、河流湿地等生态资源,允许集体经济组织灵活利用现有生产服务设施用地开展相关经营活动,对集中连片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提供从事旅游、康养、设施农业等相关产业开发的政策优惠。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金融机构、担保机构通过租赁、转让、抵押等多种方式取得林地经营权,建立林权收储担保补助政策,支持开展林权收储担保服务。鼓励各类企业、个人、社会团体通过工程建设、认养树木、亲子活动、生态教育等多种方式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将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作为各类主体履行社会责任的实现形式。

?

第五节 ?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大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绿色制造专项行动,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绿色生活方式,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大力推动绿色生产。围绕提高资源产出率,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推进能源绿色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优化能源结构,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加快天然气、光伏、水能、风能等开发利用。深入实施绿色制造专项行动,培育绿色企业,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加大引导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推动企业在生产中降低能耗,机电设备使用节能产品,推动生产向绿色化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助推一批企业走向绿色企业、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水平扩张和重复建设,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强化各行业用能管理,抑制能耗不合理增长。加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治理,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和达标排放。

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全面推广“低碳家庭、时尚生活”主题的节能环保模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社风文明、区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生态社区。积极推行绿色生活承诺制,鼓励绿色消费,提倡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城市公共交通领域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的推广应用。以城市综合体、示范小城镇为突破口,以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带动绿色建筑加快发展。

普及生态文化教育。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大力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科学知识,把生态文明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弘扬生态文化,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通过典型示范、展览展示等形式,广泛动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组织好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6·18”贵州生态日等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让群众在亲身参与体验中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和责任意识。倡导公众选择低碳、节能、环保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开展衣、食、住、行、游绿色生活行动,鼓励市民购买使用绿色低碳、环保可循环利用产品,显著改善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出行条件,倡导市民绿色出行。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行动,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新风尚。

专栏 9 黎平县“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

1.国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罗里乡、孟彦镇、高屯街道、尚重镇、德化乡、中潮镇、洪州镇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2.林业产业建设工工程:实施黎平县国家储备林建设、黎平县林区基础设施建设、黎平县高标准油茶种植基地建设、黎平县高效油茶种苗培育基地等项目。

3.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推动黎平县环境空气质量移动监测及网格化监测项目建设。

4.水环境综合治理和质量改善工程:推动县城及千人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全县重点流域(八舟河、洪州河、乌下江、南江河、双江河、育洞河等)水污染防治建设、三板溪库区(黎平段)水域环境综合整治、墨门山水库水域环境综合整治、黎平县城镇供水、黎平县城污水管网升级改造、黎平县城第三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

5.土壤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土壤环境基础数据调查项目。

6.湿地修复与保护工程:实施八舟河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

7.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加快推进德顺等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全县农村污水治理规划、黎平县重点流域周边村寨农村污水整治、乡村振兴示范点农村污水整治、重点民族旅游村寨污水整治等项目建设。

8.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方面:推动黎平县环境监测能力提升、黎平县环境监察能力提升等项目实施。

9.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工程:探索推进森林碳汇工程实施。

10.自然保护地建设工程:加快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功能区划,开展勘界立标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自然保护地保护和管理能力。


第九章 ?推动基础设施提质增效,强化高质量发展支撑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坚持以“六网会战”为发展重点,强化传统基建与新基建有机融合发展,强化补短、成网、联动、配套、共享,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运行体系。

?

第一节 ?建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强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着力调整运输结构,拓宽运输服务领域,提高运输效率,深化航空、铁路、高速路等不同运输方式协同衔接,形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完善铁路运输网。依托现有的贵广高铁运输网络体系,积极争取开工建设兴义经榕江到赣州铁路(县境段)、铜仁南(玉屏)经黎平至从江城际铁路(县境段)等铁路,实现黎平与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铁路运输网络体系,形成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网络,不断夯实黎平铁路基础设施,提高铁路服务水平,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铁路枢纽。

不断完善公路运输网络。加大普通国、省道建设力度,有序推动域内国、省道项目的升级改造工作;加快推进普通国、省道与旅游景区、乡镇、资源地、铁路场站、机场和物流园区等节点的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剑黎高速公路连线建设,积极推进G356黎平县城过境环线建设,推动洪州至中潮公路改造建设、茅贡至双江公路改造建设、地坪至水口公路改造建设等项目的建设,所有乡镇上高速实现三级公路全覆盖,重点乡镇上高速路实现二级路全覆盖。推进县乡公路提质改造,提升路网规划及断头路建设,积极推进“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治理,加强危桥、危路改造和农村公路安全防护栏项目建设。强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健全和完善养护机制,农村公路好路率逐年提升。

纵深推进黎平机场改扩建。大力推进黎平机场改扩建工程,不断完善跑道等基础设施,向东北端延长机场跑道,强化推进西南端净空障碍物处理,全面提升黎平机场的基础设施水平。积极新建1条垂直联络道,扩建4个C类民航机位站坪和10个A类通用航空机位,06号跑道末端新增1套跑道拦阻系统。对原有的跑道及联络道加铺沥青混凝土盖被,对原有飞行区潜在不稳定地下岩溶隐患防治。配套建设助航灯光、空管、消防、供水、供电及通信等相关配套设施。强化推进黎平机场一体化服务水平,提高机场的运行效率,全面提升黎平机场的综合服务水平和开放程度。

强化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运基础短板处理,加快库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完成地坪、双江电站、乌勒等13个码头建设工作,强化推进货仓、船坞、码头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与修复,不断提高水运设施的支撑能力。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实施罗里平信桥梁建设工程。

力争形成智慧交通体系。强化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实现铁路、公路、机场、水运等综合一体化的智慧交通网络体系,强化黎平的综合枢纽能力。结合铁路、机场等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完善黎平综合客运枢纽,强化公路客运站建设,加快推进全县客运枢纽建设和管理,提升客运出行效率。加快推进城北汽车客运站、县公交总站、出租车调度中心、物流集散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力度。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车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黎平交通运输的信息化水平,实现智能化管理,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水平,探索城市智慧停车网络系统、智慧公交系统等新型交通运输系统。

专栏 10 黎平县“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项目

1.铁路工程:推进兴义经榕江至赣州铁路(县境段)、铜仁南(玉屏)经黎平至从江城际铁路(县境段)等项目建设。

2.公路工程:推进剑黎高速公路连接线项目,力争实施黎平至洛香一级公路建设项目、黎锦大道建设项目、黎平火车站至城区快速路项目,榕江至黎平高速公路项目、丹寨至天柱高速公路项目、黎平县经中潮至湖南通道高速公路项目、G356黎平县城过境线(城西外环线)项目、黎平县地坪至水口公路改造项目、黎平县洪州至中潮公路改造项目、黎平县茅贡至双江公路改造项目、界牌至罗团公路改造项目、坝寨经孟彦至平寨公路改造项目、茅贡至岩洞公路改造项目、黎平尚重至榕江盘假公路改造项目、岩洞铜关至口江至朝坪至从江往洞公路改造项目、口江至双江接高速公路新建项目、岩洞至黄岗(黎从交界)公路改造项目、皮林至高安公路改造项目、平途坳至尚重公路改造项目。

3.机场工程:推进贵州黎平机场改扩建工程。

4.水运工程:推进地坪综合航运码头等项目建设。

5.综合枢纽工程:推进黎平县城北汽车客运站、黎平县公交总站、出租车调度中心、重点乡镇客运站、黎平县大型货物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


第二节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通过加快建设、强化管理、深化改革,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基础设施滞后的局面,到2025年,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库)保障体系、水利科学发展制度体系。

提高城乡供水水平和能力。以建设黎平大型水库为重点,加快推进黎平水库、大斗水库、石景山水库、水竹冲水库等骨干水源前期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小山塘、引水等“乡乡有稳定水源”工程,实现全县新增供水能力提升。积极推进水库建设与农村产业、城镇布局有机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区域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和人口分散区域重点小型标准化供水设施建设,稳步提升城乡供水能力。进一步增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城乡供水保障程度显著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持续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100%,农村饮用水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达到100%。

加强水资源节约用水管理。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全面落实“节水优先”的方针,全面提升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平,切实把节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持续推进节水领域补短板和强监管。强化实用节水技术的推广与运用,推动节水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加强成熟适用节水技术遴选,提高节水技术应用推广水平,积极构建节水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全县年供用水总量控制在150亿立方米以内,再生水利用大幅增加。

推进农村水利水电发展力度。持续巩固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成果,着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通过“提、引、调”等方式,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维修养护工程建设,新建一批五小水利工程,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灌溉能力,改善农村水环境为重点,统筹做好饮用水、灌溉水、城镇生活污水、水资源利用规划建设布局,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治理项目,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条件。积极推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全县乡镇(街道)集镇供水工程建设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着力实施水保、水资源、河长制等项目。

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设一批中小河流治理防洪堤工程项目,使重点城镇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积极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长江、珠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进一步提高中小河流和山洪灾害防治能力,逐步提升重点地区排涝能力,推进城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实施尚重防洪堤、罗里-五湖防洪堤、大稼防洪堤、水口防洪堤、德化防洪堤、长春防洪堤、尹所防洪堤、佳所防洪堤、口团防洪堤、黎平所防洪堤、肇兴皮林防洪堤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确保全县河道治理保护得到进一步提升。努力增强重点区域和城乡抗旱能力,完善山洪灾害防御设施完善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马尾电站水库、三碰电站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进重点河湖生态保护修复。着力提升水利信息化能力建设,加快黎平县水旱灾害防御调度中心和水资源调度中心建设。

专栏 11 黎平县“十四五”水利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1.水库工程:推进黎平水库(大型)、黎平县石景山水库、黎平县大斗水库、黎平县水竹冲水库、黎平县绞洞水库工程等项目建设。

2.灌区工程:推进黎平县中型灌区建设、黎平县高屯河水系连通工程。

3.小河流治理工程:推进黎平县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实施马尾电站水库、三碰电站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进城乡中小河流治理,实施尚重防洪堤、德化防洪堤、敖市防洪堤、肇兴皮林防洪堤、长春防洪堤、黎平所黎平寨防洪堤、肇兴皮林防洪堤、尹所防洪堤、口团防洪堤、佳所防洪堤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双江、亮江河、洪州河等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4.城乡供水工程:推进黎平县城镇供水工程、高屯八舟片区等九个片区农村集中供水巩固提升等项目实施。

5.城乡污水治理工程:推进黎平县城污水管网升级改造工程、黎平县城第三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黎平县空港新区污水处理工程、黎平县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工程等项目实施。


第三节 ?建设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


着力构建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新基建体系,提高黎平发展潜力,增强新基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支撑能力。积极推进5G网络部署和试点,在全县新建一批高速骨干线路,扩建一批宽带接入网络,升级一批应用基础设施,满足大数据及5G技术发展对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断增长的新需求。加快推进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的IPv6升级改造,加大对农村移动通信基站铁塔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移动、电信、联通等运营企业持续推进农村网络建设,深化电信普遍服务,全面实现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移动网络全覆盖,农村家庭基本具备100Mbps以上接入能力。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加快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深化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广远程教育、远程医疗、金融服务进村等信息服务,建立空间化、智能化的新型农村信息系统。

?

第四节??加强能源保障能力建设


围绕供电能力提升,增加110千伏、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布点,强化黎平电网主网网架结构。加快提升配电网分布式能源渗透率,力争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全面加强城区、乡镇配电网,以目标接线结构指导配电网差异化建设,开展高可靠性示范区和新型城市、乡镇化配电网建设示范区建设,提升不停电作业能力,加强配电网抢修管理。强化农村地区配电网网架结构,加强农村配电网电压治理。保障农光互补等新能源接入与消纳。因地制宜地选择配网自动化建设模式,开展配网自动化建设。支持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及配套电网改造,在具备条件的城区、乡镇、中心村、A级旅游景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和住宅小区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推进农村能源供给结构调整,积极探索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多种新型能源发展,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水能和风能。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快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等能源清洁化工程。加快油气管网建设,推进县城天然气联络线管道工程建设,抓好经济开发区天然气直供工程建设。优化成品油零售网络布局,实现加油(加气)站点乡镇全覆盖。

专栏 12 黎平县“十四五”能源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推进黎平茅贡110KV输变电工程、机场110KV输变电工程、皮林110KV输变电工程、德顺35KV输变电工程、地理35KV输变电工程、平寨35KV输变电工程、顺化35KV输变电工程、敖市35KV变改扩建工程、坝寨变至岩洞变35KV线路新建工程、四寨变至岩洞变35KV线路新建工程、10KV及以下配电网基建工程、黎平县新能源汽车充电站、黎平县城镇燃气管道建设工程等项目实施。


第五节??完善城市综合管网建设

?

加大市政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通过实施综合管网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重点项目,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和城镇建设品位质量,加快形成系统完善、功能健全、分布合理的城市道路体系。加快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强化老城区污水收集管网改造,完善入社区、入小区支管网建设,实现污水收集全覆盖,提升污水收集效率。加快城市易涝点整治,按照城市排涝标准,推进雨水管网改造提升。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扩大供水管网覆盖范围,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加快推进城市燃气管网建设,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气需求。加快推进天然气进社区、进园区、进院落,严格执行新建小区、住宅小区天然气管网规划制度。


第十章 ?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凝聚高质量发展精神力量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大力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黔东南“三敢”精神、黎平会议精神,讲好黎平故事,建设以红色文化、侗文化为特色品牌的文化强县。

?

第一节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尚,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

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深入贯彻落实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黎平会议干部学院,加强党员干部群众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推进“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迈向更加美好新生活”专题活动。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持续净化网络环境。加强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建设,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强用好黎平县融媒体中心。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大力践行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和黔东南三敢精神,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传统美德、社会正气、时代新风,增强诚信意识、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引导人们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新生活。巩固文明创建成果,深化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家庭、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生态村、文明小康村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

?

第二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挖掘和培育黎平文化底蕴,推动基层文化繁荣发展。

优化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设施为补充,统筹规划,继续完善县城的文化活动中心服务功能,推动公共文化设施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建立健全文化设施共建共享新机制,推动机关、学校、企业、小区等内部文化设施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二级标准以上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加快乡村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形成以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侗族文化乡村旅游为重点的文化产业链,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建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生产供应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启动建设黎平县职工服务中心,完善乡镇文化综合服务站功能,继续推进村级文化站、图书室、非遗传习所建设,实现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站全覆盖,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政策,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与时俱进打造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多元化,鼓励和支持外来资本和民营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购买的相关政策,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税收等方面,与县内工业招商引资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

第三节 ?推动文体事业蓬勃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加快发展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新模式。

持续加强文体设施建设。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促进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抓好体育场、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建设,体育健身设施实现社区全覆盖。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加强体育竞赛组织,优化体育竞技项目结构,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加强电台、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寨寨响”长效维护机制。

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打造一批标杆性、引领性的文化产品。培育一批重点骨干文化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型文化企业,打造一批文旅融合商业街区、文旅小镇产品,提升一批原创时代文艺精品产品,建设一批研学科普旅游产品,高水平编创民族题材和红色文化题材的大型舞台剧、小话剧、木偶剧等演艺节目,深度推进侗族大歌走向世界。持续开展公益性文化下乡等活动。实施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振兴计划,加大对黎平精品创作政策支持力度。

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争取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推动文化娱乐消费升级、推进文旅消费群体全覆盖,培育文旅消费新动能。打造一批主题旅游项目集群,推动肇兴侗寨、牛耕部落等传统景区、景点提质升级,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弘扬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开发和利用民族服饰、银饰、靛染、饮食、医药、竹编藤编、乐器、雕塑雕刻等非遗资源,推动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扶持一批创新力竞争力强的文旅、文创企业,打造一批综合产业体,提升全域旅游示范区品牌影响力。

完善文化产业要素保障体系。大力推进文化产业渗透力度和深度,培育扶持新兴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扶持文艺院团和业余文化队伍;建立艺术人才专家库,健全专业艺术人才和基层文艺骨干培养长效机制。培育壮大文化产业主体,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示范店、文化旅游商品品牌,培育1-2家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引导和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开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培育、扶持群众文艺团体,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形成县级重大文体活动年年办,社区、乡镇大中型特色文化活动月月有,广场文化活动周周乐,基层文化服务(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天天有的格局。每年举办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组织一次农村文艺调演;每年举办一届全县青少年运动会;每两年组织一届社区文化节、民间艺术节。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县经常性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群众达到总人口的50%左右;每个乡镇(街道)都有知名文化活动品牌项目。

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大力推进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双向网络改造;推进地面数字电视无线覆盖,全面推进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用”建设,实现全县广播电视综合人口全覆盖;积极构建农村应急广播体系,提高农村广播应急防护能力;以5G建设为契机,推进“三网融合”,提升广播电视服务效率。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升学校、机关、社区(村)群众性健身设施;加强体育场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和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提升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和人均占有率。着力实施全民健身运动战略,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发展竞技性体育项目,优化体育竞技项目结构,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积极支持个人及企业开办健身馆、游泳馆等体育运动场所,推进体育产业化发展。

?

第四节 ?高质量打造特色文化


深入挖掘和传承黎平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等品牌特色文化资源,推动黎平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加强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进一步挖其精神内涵。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做好瑶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特色建筑、特色村镇(街区)保护工作,大力支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加强文化遗址和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和利用,实施文化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保护利用。

推进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着力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的精神内涵,全力打造具有黎平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鼓励和支持创作反映黎平品牌文化题材的影视和文艺作品。着力提升黎平会议会址、肇兴侗寨等一批标志性品牌文化的内涵,推动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推出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研学、寻根、文化遗产等专题文化旅游线路和项目。推出一批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建立一批文化主题鲜明、文化要素完善的特色旅游目的地。支持开发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

大力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黎平建设区建设,实施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配套、数字再现、人才提升六大基础工程。着力构建布局合理、业态完善、线路互通、协调发展的红色旅游服务体系,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加大红色文创产品开发力度,努力把黎平建成国内一流并兼具体验、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和研讨学习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示范区。

做大做强侗文化品牌。大力挖掘提升侗文化内涵,彰显侗文化魅力,把黎平建成全国了解侗文化的窗口。着力打造培育知名侗文化产业,建设知名的侗文化地标、推出文艺精品、打造文化产业标杆,把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加大对侗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宣传,讲好侗族好故事,继续唱好侗族好歌声,通过文化繁荣发展带动旅游业发展。着力保护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示范基地建设。

加大对外宣传推广力度。积极运用新媒体,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推广,扩大影响范围,大力推广文化+互联网,建立特色文化网站、网上展馆,推行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全覆盖,提升黎平特色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黎平文化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加强与周边县市交流合作,差异化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开发。

专栏 13 黎平县“十四五”文化体育事业产业重点工程

1.意识形态工程:建设黎平会议干部学院,包含培训办公楼、基础设施建设、软件设施等。

2.文化基础设施工程:推进黎平县图书馆、黎平县大剧院、黎平县生态博物馆群建设、黎平县重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特色旅游打造、侗族文化博物馆建设、黎平县城南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启动建设黎平县职工服务中心。

3.文物保护工程:实施黎平县传统村落保护提升项目、革命文物保护与修缮项目、黎平县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建设、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北塔桥保护修缮等工程。


第十一章 ?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坚持把改革开放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向扩大开放要活力、向优化环境要吸引力,不断增强黎平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

第一节 ?着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州委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决策部署,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梗阻,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推进产业发展领域改革。抓好林业综合改革,探索开展林权抵押试点。积极探索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领域改革。探索坝区、坡地连片规模耕种模式。建立旅游、森林等重大资源县级统筹管理机制;推进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县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市场化改革,推动国有资本、资产、资源向城市建设管理、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农林产业发展、开发区设施配套等重点领域集中,更好地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城乡发展领域改革。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城市管理体制、户籍制度等改革。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村“三变”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探索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农村集体经济振兴计划。推进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紧跟省州安排部署,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机制。推进供销社改革。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深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林权不动产登记,积极探索国有林场改革,稳定和完善林场承包经营制度,全面开展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主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完善生态资源管护机制,通过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等方式,增设生态管护员工作岗位,优先安排当地贫困群众参与服务和管理。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制定有偿使用收入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

推进行政体制方面改革。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行政审批和服务的透明度、便利度,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深化政务公开。加快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建立完善税费征缴协作机制,加强部门信息共享,着力构建“政府主导、税务主责、齐抓共管”的税费征管格局,深入实施非税征管划转,完善征缴方式。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持续抓好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改革。大力推进简政强镇改革,按照“事权对等”原则,进一步将相应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到对应发展定位的乡镇,加强对小城镇资源、人才调配。

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紧扣投融资管理关键环节,立足优化投资环境,深度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防范债务风险。大力完善政府债务风险防范体制机制,严格执行政府性债务管理“七严禁”规定,建立政府性债务终身追责和责任倒查机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制度,严控隐性政府性债务增量。编制财政滚动发展中长期计划,统筹安排资金用于偿还到期的债务利息和本金。稳步推进县属融资平台公司改革,促进融资平台公司向实体化、市场化、集团化发展。优化和改善企业投资管理。完善政府投资资金管理相关规定,明确责任主体,严格限定政府投资范围。强化企业投资核准备案管理,完善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负面清单、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权力清单、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责任清单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一切行业和领域,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交通运输、市政公用事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旅游、养老服务等领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提升投资服务管理效能。坚持以发展规划引导投资方向,稳定投资运行,规范项目准入,优化项目布局,合理配置资金、土地、能源资源、人力资源等要素的重要手段。

?

第二节 ?着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持续开展营商环境大提升行动。大力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推进“多网合一”“一网通办”,实施赋码同步备案、承诺同步办理、交地同步开工“三同步”,全面推行双向承诺机制、容缺审批机制、容错免责机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和办事效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清理和防止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着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持续重拳整治破坏营商环境行为。深入开展市场主体培育工程,落实县领导服务企业项目工作机制,向重点企业派驻服务企业“第一书记”“服务专员”,完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和企业权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着力提升企业家把握市场经济规律、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素质,把黎平打造成为全省营商环境最优县之一。


第三节??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抢抓西部大开发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扩大内外开放,围绕打造成黔东南州南部中心城市,加快形成黔东南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加快拓展开放合作空间。贯彻落实建设贵州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部署,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政策机遇,依托地处黔湘桂交汇区域、贵州向南向东开放最前沿的区位优势,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抢抓州级构建连接北部湾的出海大通道机遇,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引导发展要素向黎平县集聚。构建连接国际国内市场的供应链体系。围绕民族文化旅游、现代山地农业、加工制造等产业优势,用好中国旅游集团帮扶资源,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积极探索“东部企业+黎平资源”“东部市场+黎平产品”“东部总部+黎平基地”“东部研发+黎平制造”等合作模式。加强与接边县的交流合作,探索推进区域产业经济“协同化、一体化”发展格局,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空间。

构建多层次开放合作平台。依托车站、机场、码头、高速服务站等交通运输节点、加快冷链物流集散平台建设,推动冷链物流规模化、组织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构建区域物流新格局。逐渐补齐交通网络短板,提升通道运输水平。以黎平机场改扩建为契机,争取省、州在空港新区设立保税物流中心,配套建设陆港公用保税仓库,把黎平建设成黔东南州外贸转移区。加快黎平经济开发区调区工作,推进中潮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城北产城互动创业创新区建设,着力打造“一园一特”产业载体,形成“一区两园”重要开放平台。积极培育优强外贸进出口企业,组织企业参加“进博会”“广交会”“数博会”等重点展会,以举办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生态旅游节日、极富民族风情节日等活动,切实提高黎平县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体系。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RECP建设,稳住外贸基本盘,加大稳外资力度,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积极扩大进出口,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支持出口企业拓展内销市场,推动外贸外资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促进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各市场自由流动,提高生产效率,满足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的消费需求。加强产业转移政策配套,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通过降费和降低贷款门槛给予企业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的政策支持。统筹兼顾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拓展产品供应链条和销售渠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两个循环的优势互补,为推动黎平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有利条件。

?

第四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围绕黎平“打造一城、创建三区”发展定位,“延链补链强链”发展需要,以“千企引进”为抓手,加大产业招商力度,突出“招大引强”“服务提质”“落地提效”。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要素优势、市场优势,充分发挥招商引资在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项目落地建设,改善营商环境,提升服务质量。依托一园三区为载体,做好园区产业规划,打造园区平台,把经济开发区作为“招大引强”的主阵地。按照“盘活存量、引入增量、做大总量、提高质量的原则”,继续重视驻外招商,加大对中小企业和落地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夯实以商招商基础。全力引进国企500强或民企500强企业,实现优强企业优势本地化。以党政主要领导带头外出招商为突破口,组建小分队外出招商、驻点招商、帮扶平台招商、以商招商、互联网招商为重要手段,紧盯目标区域、目标企业,发挥县内资源优势,加快转型,围绕扶贫车间项目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林下经济产业链、文旅产业等开展精准招商,重点引入一批生态种植养殖、农林产品精深加工类、山地高效农业等龙头企业;围绕茶叶、山茶油、中药材等主导产业的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开展精准招商,着力引进茶叶、山茶油、中药材下游产品加工提炼和箱包、印刷、制鞋、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积极引进政策咨询、技术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推动一二三产业发展相互融合和转化。“十四五”期间,力争引进项目160个以上,实际到位资金130亿元以上。

?

第五节 ?着力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构建集成高效协同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通过创新驱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理顺创新体制机制,推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积极培育创新主体。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带动产品研发、生产示范、技术推广、信息交流、人才培养。在全县分批选择100家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推动创新型(试点)企业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制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加大研发投入,健全研发机构,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文化。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实行分类指导,重点扶持1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牵头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带动形成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支持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单项产品规模和效益居全州(或省)内同行业前列。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黎平工业产业园为主阵地,发挥产业园区的引领作用,努力打造在全州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及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和产业孵化基地。加快“二次创业”步伐,进一步优化园区总体布局,强化产业特色,提高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突出产学研一体,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支持产学研合作兴办经济实体,共建研发机构、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围绕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需求,确定科研方向,开展联合攻关,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深化东西部协作,用好各类定点帮扶资源,加强创业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培育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着力优化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环境,着力破除科研人员、企业家和创业者创新障碍,破除发展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约因素。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方式,与企业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创新共同体。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体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建立重大经济活动专利特别审查、专利预警、维权援助等机制。建立完善创新人才激励评价机制。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术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群众创新活力,打造创新经济发展新引擎。到2025年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全县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培植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度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

专栏 14 黎平县“十四五”深化改革重点工程

1.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建立区土地储备制度和管理办法;规范土地开发流程,构建城乡统一用地市场;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集体权能;全面建立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推进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商贸物流改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

2.创新体制机制重点项目:重点围绕创建国家或省级文化旅游创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侗文化之窗等创新体制机制。


第十二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办好民生实事,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民、均等享有、兜住底线,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

第一节 ?优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把推进就业和创业结合起来,继续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以创业带动就业,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增长。

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健全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联动机制,将市场就业导向、经济转型升级需求和劳动者就业创业意愿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就业与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等发展战略的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坚持分类施策,着力培养新的就业增长点,扩大城镇就业规模,统筹城乡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十四五”期间,力争实现新增就业3.45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拓宽就业渠道。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相结合,多举措拓宽就业渠道。围绕特色轻工业、旅游、电商、物流以及健康医养等行业,挖掘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户、应届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近就地就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创造出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就业岗位,吸纳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人就业。加强与对口帮扶佛山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精准对接,组织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加大对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规范公益性岗位管理,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确保“十四五”期间“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增强就业服务。进一步完善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政策支持,促进多种形式就业,支持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推行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构建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劳动者和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制度,完善市场配置资源、劳动者自主选择、政府购买服务和依法监管的职业培训工作机制,全方位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和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实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残疾人等重点群体专项培训计划。加大劳动法规宣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和就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社会提供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建立完善失业动态监测,适时发布预警信息和启动应急预案。“十四五”期间,计划投入就业资金1亿元以上,全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覆盖人群达2万人次以上。

加大创业支持。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并落实鼓励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创业指导和创业服务,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项目推介,组织有关部门为创业者提供技术、信息、市场分析、政策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加大创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全面落实就业补助、小额贷款、培训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等各项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通过召开返乡创业座谈会、举办创业项目推介会等形式,鼓励外出发展成功人士、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人员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人实现就业。大力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和农村能人创业。实施创业带头人工程,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技术能手、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跟踪扶持等服务。到2025年,以创业带动就业1万人以上。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推行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构建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劳动者和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制度,完善市场配置资源、劳动者自主选择、政府购买服务和依法监管的职业培训工作机制,全方位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和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对贫困家庭子女、应届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实行免费职业培训,“十四五”期间,力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以上。

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贯彻落实国家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完善工资制度、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等政策,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稳定和增加财产性收入,丰富和规范居民投资理财产品,拓展居民投资理财渠道;稳定资本市场财产性收入预期,完善分红激励制度。到2025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54625元左右、16881元以上。

专栏15 黎平县“十四五”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

1.特殊人群就业促进行动:统筹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贫困劳动力、异地移民搬迁劳动力、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就业援助和托底帮扶,每年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就业1000人次以上,“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2.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针对性实用性,加大培训投入,让没有技能的劳动者具备一技之长,让技能不足的劳动者实现职业技能提升,促进职业技能提升和就业能力增强,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每年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不少于5000人次。

3.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强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构建覆盖县、乡镇(街道)、社区(村)等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资源向农村、重点群体倾斜力度,推进城乡公共就业创业服务项目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核心业务流程统一,保障各类服务对象享受机会均等的基本公共就业创业服务。


第二节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教育兴县、人才强县战略,全面依法治教,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实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5%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

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多种形式加快城乡幼儿园建设,解决适龄儿童入园难问题,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实施小幼6年或小幼9年的连贯制办学管理改革,形成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充分发挥优质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引领辐射作用,为幼儿提供更加充裕、更加普惠、更加优质的学前教育。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4%左右。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改扩建和新建力度,实施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扩容增位工程,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深入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示范提质。逐步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不断深化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把黎平一中建成省级一类示范性普通高中,黎平三中建成省级三类示范性普通高中,黎平四中建成省级特色高中,满足人民追求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

推动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全面优化县职校专业设置结构,实施“强基”工程,强化专业特色,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实施黎平县职校迁建工程,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把县职校建成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和区域性中职学校,推进黔东南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

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将民办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措施,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办好特殊教育。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努力完善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服务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全覆盖。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切实保障教师权益和待遇,建成一支数量足够、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专栏16黎平县“十四五”教育高质量发展工程

1.基础教育工程:新建城区幼儿园5所,新建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37所;新建改扩建城镇义务教育学校13所,实施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提标工程60所;实施普通高中攻坚工程3所。

2.民办教育工程:引进民办教育机构1个。

3.特殊教育工程:深入开展送教上门服务和实施关爱残疾儿童行动计划。

4.职业教育工程:实施黎平县职校迁建工程,推进黎平县中等职业学校产教融合发展,推进黔东南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

5.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6.教育信息化工程:继续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智慧校园。

?

第三节 ?加快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坚持预防为主方针,积极适应新形势,完善健康促进政策,全面补齐人才队伍、体制机制、基础设施等软硬件短板,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全力推动全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基础设施、应急物资保障、疫情防控等建设。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实施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切实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传染病预警监测、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能力。按国家疾病预防控制规划标准化建设要求,建设黎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升黎平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的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公共卫生设施,改善城乡卫生环境,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到2025年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5%以上;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城区达90%以上。积极开展以公共场所和流动人群为重点的普及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健康教育队伍素质和服务能力。

强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使医疗服务更加均等化,完成黎平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工作及三级综合医院创建工作,规范化建设黎平县人民医院感染科;按照三级中医医院标准建设黎平县中医院;启动县妇幼保健院儿科综合大楼建设,完成三级妇幼保健院和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基地创建;力争按照新标准新建妇幼健康公共卫生服务场所,打造黔东南南部片区区域性医疗中心。实施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促进医疗卫生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实现医共体内行政、业务、财务、人员、绩效考核、药械等统一管理。建设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以医共体建设为载体,注重运用远程医疗,推动医院诊疗数据共享,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就医新秩序,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水平。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为重点,强化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流动,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强化监管,规范民营医院医疗行为,鼓励民营医院向高端、特色方向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基层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完善。到“十四五”末,乡镇医院达二级综合医院标准,其中:中心乡镇卫生院达到一级甲等乡镇卫生院标准,全县村卫生室基本达到甲级村卫生室标准。

着力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启动县妇幼保健院儿科综合大楼建设,完成三级妇幼保健院和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基地创建;在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标准儿童保健和围产期保健门诊,配备专业的妇产科和儿科医师,按照服务功能配备相应设备设施,提供温馨、优质、方便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资源的整合力度,把妇幼卫生项目和计划生育服务的项目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到2025年0-6岁儿童健康管理达95%以上,孕产妇系统管理达95%以上,住院分娩率达98%。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深化薪酬制度和编制管理改革,落实政府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着重完善药品耗材采购政策,加强药品耗材使用监管,做好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工作。强化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巩固和完善国家药物政策。积极推进“医养结合”项目建设。加强中医能力建设,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服务全程参与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的全过程。

加强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强“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加快实现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的健康医疗数据互通,强化医疗大数据监测分析,积极发展大数据应用业态,巩固完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探索开展互联网医院建设。加强5G智慧医疗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医院信息集成平台。

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立足生态气候、中药材等优势资源,高质量打造一批医药型、山水型养生休闲、疗养康复基地,打造贵州东南部中药材基地,持续推进中药材加工,培育医药品牌。大力发展系列大健康保健产品,实现“医、养、健、管、游、食”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养生养老机构、养生保健特色酒店以及一批集休闲、养生、保健、疗养和旅游功能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集聚区。推动以医药产品、中医药康养旅游、健康管理服务等领域为重点的健康服务产业体系建设,提升面向长三角、珠三角的健康养生服务水平和吸引能力。

强化人才队伍的稳定建设。继续通过公开招聘、紧缺人才招录等形式,积极引进卫生专业人才,有效缓解医疗人才短缺的问题,着力解决制约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跨越发展的瓶颈。加强卫生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优化卫生人才专业结构,切实满足群众日益增长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全面提升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建立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搭建人才合理流动的平台,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长效机制,实现医疗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专栏17 黎平县“十四五”健康黎平重点工程

1.黎平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工程:实施黎平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推进黎平县人民医院门急诊楼、医技楼、住院楼、感染楼、综合楼、感染楼、规培楼;提升黎平县人民医院医疗设备装备能力等项目建设。

2.黎平县智慧医疗建设工程:建立覆盖全县公立医疗机构的智慧医疗。

3.黎平县民间医药及中医能力提升工程:推进黎平县中医药传承创新综合楼、信息化建设、中药制剂室建设、医养结合楼建设和黎平县侗医专科医院等项目建设。

4.基层医疗设施和远程医疗网络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工程:推进黎平县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5.医疗卫生人才体系建设工程:建设黎平县人民医院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

6.黎平县公共卫生救治体系建设工程:推进黎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应急大楼建设、医疗救治综合能力提升、提升县级医院ICU能力、应急物资救治设备能力储备建设、中医机构生物实验室、完善13个乡镇卫生院医疗急救设备、黎平县精神病院建设等项目建设。

7.黎平县妇幼保健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黎平县妇幼保健院儿科综合大楼。

8.黎平县专科医院建设工程:建设黎平县精神病医院、黎平县侗医专科医院。


第四节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强化社会保障共享,完善基本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持续巩固社会保险各项政策,扩大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渠道,深化基层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扩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推动农民工依法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实现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参保全覆盖。建立新业态等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参保缴费机制,实现新业态就业人员与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应缴尽缴。

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深入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战略,深化食品药品许可审批改革,构建社会共治格局,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筑牢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全民基本医保体系,深入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医疗保险持续稳定在95%以上。

不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以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城乡医疗救助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的专项救助制度和配套优惠政策相衔接,实现救助范围全覆盖。建立城乡统筹的特困供养制度。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全面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兜底救助功能作用,有效保障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困难和支出型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完善妇女和儿童、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退役军人优抚服务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农村和城市低保标准,提高残疾人福利保障水平,逐步建立基本辅助器具补贴制度,将残疾人基本康复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加强社区(村)残疾人服务设施和队伍建设,提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依法维护退役军人、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低收入者等群体合法权益,筑牢民生保障底线。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搜救保护。支持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大力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发展,健全经常性社会捐助机制。加强优抚安置工作。

大力实施好一批重大民生工程。抓好一批政策导向带动强的项目,谋划实施好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围绕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社会兜底等重大民生领域,建设一批保障性住房,公益性养老机构、医院,普惠性教育设施,移民搬迁小区等重大民生工程。

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积极发展以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完善孤残儿童养育、医疗、教育、就业等综合救助政策,把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纳入社会救助和社区服务体系。落实并完善公益性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开展慈善捐赠及宣传活动,建立村(社区)慈善工作点,培育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全面推进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红十字会、档案、史志、文联、科协、工会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推进县、乡(镇)、村三级殡葬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殡葬管理服务体系,提升殡葬服务管理水平。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紧紧围绕“老年健康、老年优待、老年保障”三大主线,完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强化部门职能职责定位,建立完善明责、知责、尽责运行机制,营造老龄友好社会环境。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大力支持面向失能老年人的老年养护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推动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实现乡镇全,推动养老服务机构实现乡镇(街道办事处)全覆盖。加快人口素质提升,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婴幼儿托育服务产业,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建设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积极发展老年教育。切实提升县老年大学办学水平,加大对教学场地、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办学经费的支持力度,为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活动条件,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专栏18 黎平县“十四五”民生保障工程

1.康(休)养中心工程:推进黎平县建制镇康养医疗中心全覆盖、黎平县荣誉军人休养院等项目建设。

2.儿童福利工程:推动黎平县儿童福利院、黎平县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等项目建设。

3.社会救助工程:实施黎平县社会救助站提质改造。

4.特殊人群关爱工程:建设黎平县精神病院、黎平县社区托育中心。

5.优抚工程:实施黎平县烈士陵园改扩建,推进黎平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黎平县优抚医院、黎平县军人公墓等项目建设。

6.养老工程:建设黎平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黎平县养老综合服务中心、黎平县黔东片区养老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

7.殡仪馆及公墓工程:完善黎平县殡仪馆及配套设施,推进黎平县农村公益性生态公墓、黎平县公益性生态公墓、村级殡葬集中治丧点建设。


第十三章 ?强化统筹发展和安全,营造高质量发展优良环境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落实国家安全战略,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持续巩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局面。

?

第一节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全力防范债务金融风险。坚决保障各级各部门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相关政策落实到位,精准落实“七严禁”“1+9”债务管理系列政策、“八个一批”和新十条化债措施,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控机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以债务展期、资产处置等方式,持续有效缓释债务风险。加强政府性债务防控,坚决遏制债务增量,稳妥化解债务存量,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全力防范化解社会领域风险。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预警、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不断完善信访维稳工作联动机制,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健全信访维稳工作体系,坚持领导干部包案督访制度。做好重大敏感时段、节点期间的维护稳定工作。落实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扎实开展信访工作示范县创建并成功巩固。

防范化解重大安全生产风险。健全公共安全风险防范化解体制机制,强化对重大风险隐患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和安全风险源头治理,健全长效机制,形成一套较为成熟定型的安全生产工作流程和规范,推行“执法+专家”等执法模式,推进安全生产移动执法信息系统建设,构建“三清单两项库”执法标准体系。推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实施道路交通等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工程,防范化解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完善城乡消防道路、工地等基础设施,坚决防范遏制危化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重特大事故发生,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深入实施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专项行动,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9%,县内流通的基本药物监督抽检覆盖面达到100%。

?

第二节 ?推进法治黎平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法治黎平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健全制度机制,全面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推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取得实效。落实好宪法和法律法规实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健全政府治理体系,提高政府法理能力。推进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健全综合行政执法联动配套改革,加强“数字法治·智慧司法”信息化体系建设,实现大数据对行政执法全过程监管。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扎实开展“八五”普法宣传教育。抓住“关键少数”,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

第三节 ?提高公共安全防控水平


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和人民防线建设常态化机制,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持续开展扫黑除恶工作,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违法犯罪活动。按照县域人口情况,适当增加执法队伍编制,完善执法部门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建设行政拘留所,争取建设戒毒所,加快乡镇派出所改扩建,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政法装备科技化、信息化投入力度,加大政法机关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安建设应用力度,提升智能化水平。完善突出违法犯罪打击整治长效机制,扎实开展打击盗抢骗、黄赌毒等专项行动,加强命案防控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推广互联网+网格化管理模式,提升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继续推进“平安黎平”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

第四节 ?着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法治、自治、德治融合,充分发挥群团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探索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从根本上提升防范化解和处置各种风险的能力。实施“大数据+治理”工程,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加快推进“智慧城市”“智慧街区”“智慧社区”建设。健全完善多元化纠纷调处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力、表达诉求。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工作者。探索创新安置区等社区管理体制机制,着力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完善和规范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认真落实好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快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大力推进外事侨务、残疾人、档案、统计、妇女儿童、老龄、科普等事业发展,大力支持国防教育、双拥、民兵及群团组织工作。

?

第五节??加快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建立完善黎平县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对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协调、沟通交流和审核备案工作,做好风险分析和应急资源普查、整合工作,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健全预测预警机制,完善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建立信息平台共享机制,增强应急通信和信息保障能力,完善应急救助。加大应急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力度,建立开放的信息报告平台,接受公众举报和反映问题。进一步健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整合全县应急(消防救援)、公安、自然资源、气象、人防、水务、市政等专业信息资源,形成高效的统一决策指挥网络。强化应急基层基础基本建设,构建专业的风险防控、应急响应、危机预警、应急处置及善后处理体系。建成应急系统训练基地,建设一支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县城区域健全消防供水、消防装备和消防车通道,老旧小区改造纳入消防改造,城乡规划纳入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内容,乡镇建立专职消防救援队,乡镇政府所在地建成独立消防给水设施,村建设应急救援基层服务站点。强化农村30户以上连片木质房屋村寨消防能力规划和建设,进一步完善消防设施等,切实提升预防火灾能力。积极谋划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系统,配齐配强基层应急队伍、装备,不断提升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形成县乡村三级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广泛开展自然灾害科普知识和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抗灾避灾意识和自救、互救的技能,减少、避免非自然因素引发的各类生态环境灾害事件发生。

专栏 19 黎平县“十四五”社会治理重点建设工程

1.法制建设工程:建设一批民法典宣传阵地,打造具有黎平文化特色法治宣传示范点。

2.安全生产工程: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程,做好食品安全、危化物品、消防安全、烟花爆竹、水陆交通、地质灾害等领域危险源档案管理和日常检查工作,力争实现安全生产事故“零发生”,实施黎平县传统村落农村消防提升建设。

3.公安部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行政拘留所、戒毒所、武警中队营房建设、乡镇(街道)派出所改扩建、武警黔东南支队第三大队营房建设、特巡警大队业务用房建设、警犬用房、警用物资仓库、交警大队业务技术用房、25个派出所民警备勤室及食堂等配套设施建设、8个片区交警中队业务技术用房建设、智能执法办案监督管理中心建设、“雪亮工程”人像卡口建设、“智慧监所”建设等项目实施。

4.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黔东南州南部片区应急救援中心、黎平县应急系统训练基地、黎平减灾防灾储备库、农村50户木质连片村寨建成消防常高压给水系统、黎平县应急救援和安全管理中心、黎平县乡镇救援中心(水口、九潮、孟彦、尚重、洪州5乡镇)等项目建设。

5.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工程:强化警察队伍建设,配备一支与黎平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执法力量队伍。


第十四章 ?创新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强化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把黎平建设成为各类高端人才、创业创新人才、外来创业者的优选地,集聚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人口红利、助推黎平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节 ?建立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大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改善学校设施,拓展校外实习实训空间领域,与企业、行业合作,增加校外实训基地。构建支撑黎平县特色工业产业、特色高效农业和重点服务业等方面的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支持黎平县重点工业、旅游、文化、健康等产业的建设。规划建设黔东南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启动黎平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整体搬迁工程。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职业教育领域,鼓励发展民办职业技术学校。抓好农业技能培训,结合黎平茶叶、油茶、特色食品、生态畜牧、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完善公益性农民培训制度,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创新农学结合模式,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到2025年,增加校外实训基地10个以上。

?

第二节 ?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进一步健全完善专业技术、教育、健康卫生、市场销售、乡土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人才队伍的重要支撑。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需要,加强乡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行动计划和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建立专家与乡村联系服务机制,确保所有出列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均有专家人才联系服务。实施乡村旅游人力资源提升行动,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大力推进金融人才、企业人才进乡村计划,培养乡村经营、理财能手和乡村企业家。到2025年,全县各领域专业技能人才达到1.8万人以上,农村实用人才2.2万人以上。

第三节??大力培育农村致富能手


围绕人力资源开发,积极健全农村创业致富能人培育机制。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主体承担培训,鼓励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围绕产业选能人,确定培育目标,纳入农村致富能人培养信息库与村干部后备人才库,实行台账管理、挂号培养。强化培训育能人,蓄积带动能量,有效提升带头创业致富的能力。多措并举扶能人,树立带富标杆。培育一批社会服务型带头人。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持致富能手建立农村能人产业示范基地、组建各种产业合作社,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特色增收产业。

?

第四节??引进创新高层次人才


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需要精准引进人才,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吸引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优秀人才落户黎平。整合各方资金,对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初创、成长、成熟”期给予持续系统支持。着眼服务县内重点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大重点产业人才培养,积极引进、重点培养、有效使用相关方面的人才。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吸引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到黎平兴办高新技术、特色产业企业和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使之成为培养特色产业专业人才的载体和实践基地。

?

第五节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积极开展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的探索实践,扎实推进人才强县战略,切实加强人才评价激励,强化服务保障,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加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顶层设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制定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路线图”。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突出能力业绩导向,推动系列职称制度改革;畅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人才职业成长通道;开展人才自主评价试点,赋予用人单位自主权。积极探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

专栏 20 黎平县“十四五”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建设工程

1.人才引进培育激励工程:实施“飞地人才”“引才伯乐奖”“人才吸附”“引凤回巢”“学历+”“名师奖励”“千里计划”“定向引培”“人才乐居工程”“人才贡献奖”“夕阳工程”“人才网络”、人才储备中心等一批人才引进培育工程。

2.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在经济开发区实施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技能提升培训项目。

3.培育农村致富能手: 实施农村致富带头人综合管理政策理论培训项目。

4.县级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工程: 建成县级人力资源服务市场,配套完善相关设施设备,用于开展市场化劳务就业服务。

5.乡镇街道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工程: 建成乡镇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点,配套完善相关设施设备,用于开展市场化劳务就业服务。


第十五章 ?保障措施


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最大程度地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全县各族人民做大城市规模、做强实体经济、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强大合力。

?

第一节 ?全面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关键作用,更好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

着力提高党员干部队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社会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党员干部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习研究,培养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努力成为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家里手。

切实强化抓具体抓深入的工作作风。强化领导干部率先垂范、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聚焦产业发展、结构转型、项目实施、招商引资、债务化解等经济社会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发现问题、破解难题。加大把党员干部放到发展一线去真刀真枪磨砺的频率,让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有舞台、受褒奖、被重用,切实调动好、保护好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加强统一领导。组成强有力的工作队伍,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和各职能部门组成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各阶段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将规划编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重要考核目标内容,纳入县委、县政府的重点督办事项进行安排部署,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

第二节??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汇聚发展强大合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全面落实中央、省、黔东南州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党管武装工作,做好国防动员、退役军人事务和“双拥共建”工作。

打造服务型政府。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改进预算管理制度,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加强城乡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协作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局面。坚持创新管理,强化服务,努力打造“低成本、快回报、高诚信、优服务、零障碍”的服务环境,着力提高政府效能。

建设廉洁型政府。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注重反腐倡廉教育,遵守廉政准则。切实增强监督意识,制定完善制度措施,建立主体责任追查机制,构建主体责任落实保障体系。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等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强化预算约束和财政管理,严格各项支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营商理念上,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法治意识、服务意识,把“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理念充分融入具体工作中。在营商机制上,加快编制和完善政务服务事项清单,认真梳理现有政策落实情况,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在营商水平上,紧扣企业办事最大“便利度”和服务最高“满意度”的目标,搭建起便捷高效的政企联络“直通车”。在营商情感上实现政府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给予一定“特殊待遇”和“特别照顾”,在全县上下营造重商、亲商、安商、扶商的良好氛围。

?

第三节??强化要素支撑保障


强化人才保障。挖掘和培养现有人才,不断加大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优化服务环境和创业环境,搭建人才吸纳平台,实施引才计划。完善县级聘用各类专项人才引进、管理、激励制度。创新人才使用方式,鼓励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参与黎平县建设,探索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和人才租赁等灵活用人方式。

强化土地保障。组织开展编制黎平县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合理配置用地资源,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积极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鼓励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大力开展闲置土地清理清查,及时对供而未用的土地依法收回,为新入驻项目快速的保障建设用地,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力度,盘活国有土地存量。全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拓展城镇建设用地空间,争取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建设用地指标。大力提升土地储备能力。

强化资金保障。谋划并争取黎平县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列入国家、省、州各种规划,力争上级财政资金向黎平县倾斜。积极吸引金融机构在黎平县设立分支机构,发展村镇银行和农村小额信贷等地方性金融机构,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农商银行,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专业性投资基金来黎平县投资兴业。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吸引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

?

第四节??强化实施考评监督


科学编制规划。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既要注重与国家、省和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衔接,又要以“多规合一”抓手,加强与黎平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衔接。提高规划编制透明度,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提升规划编制的社会参与度,凝聚社会共识,群策群力科学编制好规划。强化规划对年度计划和重大项目安排的统筹指导,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规划实施的评估和动态调整。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通过监测评估,分析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特别是对规划提出的重大任务的执行情况要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检查评估,为规划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

加强绩效目标考核。按照规划既定目标任务要求,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综合平衡,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明确年度工作目标,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加强对规划落实情况的督查考核,建立规划实施绩效督查考核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和发展目标。

实现“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前景光明,任务繁重。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落实包括但不限于规划,发展依靠但不止于规划,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惧困难、艰苦奋斗,奋力谱写黎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


名词解释


1.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2012年由东盟发起,历时八年,由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共15方成员制定的协定。2020年11月15日,第四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领导人会议以视频方式举行,会后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个亚太国家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2.“一带一路”:“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3.西部陆海新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是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通道利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由重庆向南经贵州等省份,通过广西北部湾等沿海沿边口岸,通达新加坡及东盟主要物流节点,运行时间比经东部地区出海节约10天左右。西部陆海新通道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腹地,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4.双循环: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5.产业集聚区:指政府统一规划、企业相对比较集中、实现资源集约利用、提高整体效益的区域。产业集聚区是以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功能区。产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主要是“四集一转”?,即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6.“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2012年12月,文化部批复设立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目前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7.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征精神作为我国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文化遗产,长征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坚定革命信念、崇高精神追求、永不言败、不怕牺牲的革命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品格的集中体现。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线路为主,兼顾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线路,涉及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5个省区市。

8.“五位一体”: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

9.“四个全面”: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10.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11.城乡融合: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又称城乡融合。在社会发展战略上把城市、农村视为一个整体,使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城乡差别逐渐消失,最终融为一体的过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13.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14.四个轮子: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

15.五个沉下心来:指沉下心来狠抓产业发展提升发展硬实力,沉下心来狠抓项目建设打牢发展支撑力,沉下心来狠抓招商引资增强发展竞争力,沉下心来狠抓主体培育壮大发展源动力,沉下心来狠抓改革创新释放发展驱动力。

16.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17.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所建的村。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18.生态文明建设: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9.区域中心城市:是指在所处地理区域内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诸多方面。

20.“一城两翼多极”:“一城”即黎平县城区,推进县城向北拓展,加快推进“黎平古城—城南新区—城北新区—空港新区”一体化,构建黎平高质量发展中心极核。“两翼”即高屯街道和中潮镇,把高屯、中潮打造成为城市两个副中心。“多极”即肇兴、水口、敖市、九潮、尚重、洪州、双江、孟彦、龙额、地坪等乡(镇)。

21.黔边城市带:指贵州探索推进仁怀—习水—赤水、七星关—威宁、水城—盘州、兴义—兴仁、独山—荔波、黎平—榕江、碧江—松桃等黔边城市带发展。

22.北部湾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位于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所辖行政区域组成。

23.特色小城镇:是指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单元,特色产业鲜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建制镇。

24.特色小镇:特色小镇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经济开发区的创新创业平台。

25.“断头路”:指某一特定中小范围区域内没有接入其他相应成型路网的道路或铁路。断头路分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断头路彻底与外界成型路网隔离,处于在断头路的车辆无法驶入其他交通线路。

26.“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27.“智慧社区”: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概念之下的社区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慧城市落地的触点,是城市管理、政务服务和市场服务的载体。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健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28.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29.“雪亮工程”:是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30.“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31.“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就是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就是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

32.“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33.“厕所革命”:是指对发展中国家的厕所进行改造的一项举措,最早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厕所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标志,改善厕所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这些国家人民的健康和环境状况。中国兴起“厕所革命”破解乡村治理难题。

34.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内容逐步充实,乡村治理手段不断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显著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35.“民主法治示范村”:是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部署及各地方在全国开展“法治乡村建设”中命名的称号。

36.农民“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指为深化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推进村民自治,培育一大批了解法律基本知识、具有一定法律素养的农村“法律明白人”。

37.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38.“河长制”“湖长制”:即由中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流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湖长制”是“河长制”基础上及时和必要的补充,其实施有利于促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有利于建立流域内社会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共建关系,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39.循环经济:指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_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40.“三变”改革:指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城乡改革新模式。

41.“人才强县”战略:指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县之基、发展之本、转型之要,持续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大力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工程,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服务,在全县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确保人才安下心来,扎根黎平,更好地服务黎平县经济社会发展。

42.“四好农村路”:“四好农村路”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于2014年3月4日提出的。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指出要求农村公路建设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与优化村镇布局、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适应,要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43.“零就业家庭”:指本市非农业户籍家庭中,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在校学生、现役军人、内退人员、办理提前退休人员除外)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均进行了失业登记,且无一人就业的家庭。

44.“枫桥经验”:指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

45.“大数据+治理”工程:以“社会和云”硬件建设为基础进行改造、升级,并推动各个板块数据资源有效互通、融合共享,推进社会治理大数据应用实时化、实战化、自流程化。

46.“两清单三项库”:执法计划清单、现场检查清单、企业信息库、隐患数据库、法律法规库。

47.“一府一委两院”:“一府”是指人民政府,“一委”是指监察委员会,“两院”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48.“双拥共建”:“双拥”共建工作是“地方拥军优属,军队拥政爱民”工作的简称,是在党的领导下,以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为主旨,组织发动全国军民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团结奋斗的一项社会活动。

49.“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公里”来源于365bet体育_365bet体育在线@:总书记重要讲话:要积极主动解民难、排民忧、顺民意,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